|
|
混血华裔青年陈秀青在教授中文。
塔马塔夫华侨学校不同肤色的学生。
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混血华人已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在马国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一些人已进入上层社会。特别是在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省和有着“金三角”之称的桑巴瓦、Antaba、Antalaha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有大量的混血华裔。前年10月,由广东省侨办组织的侨情调研团曾深入此地的市镇、山区、海边进行调研,拜访了当地大部分的华人及部分混血华裔,发现中华文化在这里直接影响着华人和混血华裔的生存与发展。
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华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大多数的老华侨是在抗日战争和二次大战时从广东顺德、南海前往马达加斯加谋生的。他们坐船经毛里求斯、留尼旺,一路迁徙到达马达加斯加。百余年来,华侨迫于生存需要、生意需要和生理需要,与马国当地女子结合,产生了大量的混血华裔。据非官方统计,马达加斯加现有纯粹的华人5万人(包括老侨和新侨),混血华裔30万人,两者相加已占马达加斯加1700万总人口数的2%。其中,混血华裔占华人血统的85.7%,已成为马达加斯加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
马达加斯加的混血华裔中,大部分人的父亲是广东顺德或南海人,母亲是马国人。因此,由于父权的思想影响,这些混血华裔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有的皮肤黝黑,却能说流利的广东顺德话,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他们参加华人的团体活动,包括总会活动、青年会活动、中文补习班的学习等群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接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也得到华人的认可;他们进入社团上层,成为侨领;他们参与华人的全部活动,彼此交流,增进了解,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能说一口流利顺德话的典型混血华裔、京城中华总会总务黎兆伦先生,一再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念念不忘父亲在临终前已说不出话来的情况下做出的:“学唐文,学唐文……”的嘴形。他说,他有兄弟姐妹14个,兄弟姐妹中读中文的就偏爱中国,与中国女子结婚,吃水饺;兄弟姐妹中读西文的就偏爱西欧,喝牛奶、吃面包。他很看不惯两个中国人在一起谈生意时,却居然要一个马国人在中间翻译。他希望他的孙辈能有机会学好中文。
混血华裔骨子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这使得他们更易于接受中华文化。在马国京城中文补习班,有一个专程从塔马塔夫省来学习中文的第四代顺德混血后裔陈秀青小姐。27岁的她,能说流利的顺德话和不很流畅的普通话,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很想到中国来学习,很想学毛笔字。在补习班学习时,由于补习班只有一个老师,师资力量不足,她主动出来帮助老师上课,义务教中文程度比她低的同学。
在补习班内还有一个60多岁的学生,义务教程度更低的学生学习中文。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去教他的孙子学习中文。
在马国京城中文补习班学生名册上,有不少的混血华裔和马国本地人甚至是在政府机构工作的马国人。他们通过几个月的业余学习,就可以学会简单的对话,然后到马国的中资企业去应聘,可得到相当于原来3至5倍(200美元左右)的工资。
混血华裔已进入马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些人已进入上层社会,生活较富裕。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也生活着大量的广东顺德混血后裔,他们因为生活贫困,从来就没有回过祖籍国。他们从小就受父辈的影响,知道祖籍国,向往祖籍国。而祖籍国经济的振兴,更使他们越来越想回祖籍国看看,回祖籍地寻根。据悉,有关部门也准备帮助他们圆这个梦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