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克明在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报告共分五大部分
:一、五年回顾和主要工作经验;二、历史机遇和未来奋斗目标;三、经济建设和推动改革创新;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五、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
主要工作经验
第一,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坚持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形成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河北省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四,坚持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带着感情、责任、追求,努力干事、创业、为民。第五,坚持用辩证、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第六,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锲而不舍地抓好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一、五年回顾和主要工作经验
五年回顾
回顾过去的五年,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历程,省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有利于发展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
(二)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为活跃经济工作全局,我们研究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两番、三步走”的奋斗目标。部署推进四项重点经济工作,确定“一条主线、两大支撑”工作思路,展开“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态度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逐年加快,2005年达到13.4%,年均增长11.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河北“一号工程”的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为世人瞩目。国有企业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经济总量由“三分天下有其一”上升到现在的“半壁江山”,对外经济合作日趋活跃。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分别超过一万亿和一千亿元。
(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为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省约有五分之一的村进入了创建工作先进行列。这是具有河北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实践。
(四)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05年省级科技和教育投入均比上年增长16%以上,为五年来最高增幅。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加速发展,文化大省建设全面展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体育事业成绩喜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其他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明显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五)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了人民群众。
2003年,我们在全省部署实施了十项“民心工程”,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三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多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6万人。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6.1%提高到2005年的37.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效明显,乡村道路、广播电视、电话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均已完成预期任务。
(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
二、历史机遇和未来奋斗目标
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到十五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如期或提前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至关重要。
关键词:历史机遇
置身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我们尤其面临着充分发挥河北独有的“两环”优势、加快自身发展的难得机遇。中央已经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环渤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对我省来说,这是作用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为我们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紧紧围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两大主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迈进。
关键词:发展前景
到2010年,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前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到2015年,提前五年基本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把我省建设成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居于全国先进水平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全省人民过上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充实、环境更加优美、发展更加全面、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生活。
关键词:未来五年主要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主导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有较大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有明显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文化设施显著改善,文化产业取得较大发展。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增强。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健全。
三、经济建设和推动改革创新
推进河北的经济建设,必须从我省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出发,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强化发展举措,努力突破要素制约,切实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构筑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进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
关键词:海洋经济
要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加快整合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强力推进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采取支持政策,促进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构建港口、港城和工业区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抓紧完善港区与省内各地的交通运输体系,密切各市间的经济联系。加快与周边省份交通干线的连接,发挥我省东出西联的枢纽作用。
关键词:临港经济区
要重点建设好临港经济区。曹妃甸工业区,要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及港口、产业、城市等专项规划,高质量发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临港产业,高水平利用深水岸线和临港资源,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沧州临海工业区,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本条件,要作为十一五时期全省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综合性港口和邯黄铁路,发展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临港产业,积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成为拉动冀中南和朔黄铁路沿线发展的新引擎。秦皇岛临港经济区,要拓展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大装备、食品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成为环渤海经济带上的新亮点。
关键词:一线两厢
要坚持沿海与腹地互动,统筹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各地要按照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分工协作。沿海各市与其他地区要相互支持、加强协作,形成协调联动、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步伐
。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做强做大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存量调强
存量调强,就是要加快对现有产业的改组改造、调整升级,强化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全省钢铁产业的联合,打造钢铁产业航空母舰,提升我省钢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关键词:增量调优
增量调优,就是要加快发展壮大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创造新的产业优势。重点支持唐山、秦皇岛、张家口、邢台重型装备和保定汽车、新能源设备等基地建设,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石家庄、廊坊等地做大总量,提高水平,形成强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辐射三北、融合京津、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业。无论存量调强还是增量调优,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做到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加速发展的新平台。
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省城市化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失时机地推动产业、人口等要素向城镇聚集,力争“十一五”末城市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双城记”
加快环京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重点建设好石家庄、唐山两个省域中心城市,发挥他们在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我省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要支撑,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主要载体,以城乡统筹为基本途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要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整体推进,逐步形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努力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关键词:文明生态村
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坚持产业强村,发展“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收;坚持文化兴村,抓好“村民中心”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生态建村,改善村容村貌,创造舒适卫生的人居环境;坚持民主治村,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力争到2010年全省有40%左右的行政村跨入创建工作先进行列。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政府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向“三农”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建设途径。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拓全民创业的新局面。
民营经济是富有活力的经济,全民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重要的是落实好一视同仁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
解决我省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必须适应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转变政府职能
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有效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关键词:提高开放度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对外开放,要注重在国际产业转移重组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内开放,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协作,加强与发达地区、周边省份和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尤其是与京津的合作。
(七)建设创新型河北,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关键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八)切实改进公共服务,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党委、政府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哪里环境良好,生产要素就向哪里聚集。要围绕有利于广大群众自主创业,有利于各地客商投资置业,下大力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的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政策不透明、办事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构建和谐河北的行动指南。河北作为京畿重地,更要把促进社会和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扎实有效地予以推进。
(一)高度关注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经济发展靠的是人民群众,发展成果也理应惠及人民群众。必须尽快改变社会事业滞后状况,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强。
关键词: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将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引导群众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要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一、机会平等的就业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完善城镇各种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逐步建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
关键词:着重解决“两难”
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政策。要着重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切实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贫困学生扶助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07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08年在全省农村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二)充分发扬民主,加快法治进程,创造政通人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氛围,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环境,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依法治省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内有序运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落实执法为民要求,强化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强化法律援助,保证公民不因财产、身份等因素影响法律权利的行使。
(三)切实保障民安,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富裕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平安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毫不懈怠地抓好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关键词:社会管理新格局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适应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更新理念,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通过改变党政部门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做到不该管的坚决放手、退出,该管的一定管到、管好。
(四)积极塑造民魂,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河北提供精神支撑。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构建和谐河北,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培育和谐文化与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
(五)大力促进民和,协调各方关系,推动全社会和谐相处。
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党群关系的和谐,实现各族各界各方面的团结,既是构建和谐河北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目的。
五、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最根本的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着振兴河北的强烈愿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政治坚定、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的领导层。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名词解释
◎翻两番、三步走
“翻两番、三步走”,是2003年2月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确定的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翻两番”,指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并相应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充实、环境更加适宜、发展更加全面的小康生活。“三步走”,指实现“翻两番”目标的三个步骤。第一步,从2003年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这一目标已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步,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1.3万亿元,力争到2007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新局面。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2.2—2.5万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条主线、两大支撑
“一条主线、两大支撑”,是省委省政府为实现“翻两番、三步走”奋斗目标提出的经济工作思路。“一条主线”,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两大支撑”,指重大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线两厢
“一线两厢”,是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特点确定的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内涵是“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中间一线”指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五个市,“南厢”指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四个市,“北厢”指张家口、承德两市。
◎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一般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为主的广大区域,广义上也包括辽宁、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东部。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人口的20%,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200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区域专项规划,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京津冀都市圈包括京津两市和我省石家庄、保定、沧州、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8个市,总面积占全国的1.9%,人口占5.7%,GDP约占10%。
◎沿海经济隆起带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沿海地区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仍不明显。我省和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在沿海。随着近几年我省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特别是国家把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提到战略地位,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势在必行。提出我省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是深入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具体步骤,也是“一线两厢”区域布局的深化和延伸。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本次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东出西联
这是对我省经济特别是沿海经济功能定位的概括性描述。“东出”,就是利用我省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提高我省及这些地区的开放水平。“西联”,就是加强与京津、山西、陕西、内蒙古、鲁北、豫北等地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通过“东出西联”,构建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