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乡变了!
进入平塘县新塘乡地界,公路两旁,绿阴掩映下的一座座水泥小平房,让沿线的村庄增色不少。田野上,正在劳作的苗族妇女们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些村庄在灿烂的阳光下,染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走进水沟村,建房的工人正在吆喝着抬石砌砖。县委组织部的小石介绍:这些是深圳援助的第一期茅草房改造工程,共100户,那边正在建设的是第二期80户,11月底竣工,还有前年实施的30户,共在水沟村改造了210户。在黔南自治州州委组织部帮扶新塘乡的两年时间里,协调注入了这个乡的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其中深圳援助的270万元,就是刘朝容部长几次南下奔走呼吁得到的资助。
新塘乡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这里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人口素质低下,群众生产落后,生活困难。
2004年9月13日,刚上任不久的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刘朝容率队来到新塘乡水沟村调研,满眼的杈杈房、茅草房,在青山绿野间显得既扎眼更扎心。陈国英祖孙三代挤在窝棚式的茅草房里,另一头是猪圈和牛圈,家里除了两张破烂的床外,再也找不出多余的东西。一口黑糊糊的锅里,装着一锅浑浊不清的东西,陈国英70多岁的老母亲说,那是他们一家人的午饭。群众的贫困,让在场的人震撼不已,刘朝容背过身去悄悄抹眼泪。
当天的调研情况令人心惊:全乡缺粮半年以上的农户占30%,有1351人饮水困难,344户居住在茅草屋、窝棚和危房里,像陈国英家这样人畜混居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天,调研组当场拍板敲定,要把改变贫困群众住房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将水沟村30户极贫户作为茅草房改造工程试点,并下决心3年内在全乡消灭茅草房。
调研回来不久,水沟村30幢新房就开工了,每户还配套修了一间20平方米的畜圈。
两年来,在新塘乡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州委组织部多方协调,筹集入注的资金1818.77万元,涉及项目260个,开展各类培训35期9150人(次)。同时为新塘乡的扶贫开发开出了处方:项目配套、资金捆绑、加强培训、示范引路。
在两年的帮扶期内,州委组织部的每一位干部都轮流进驻过新塘乡,为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在这个闭塞的山村,许多村民连汉话都不会说,但他们却能清楚地道出每一位进村帮扶干部的名字。刘部长更是成为水沟村一位特殊的“村民”,村里的每一个群众都把她当成是“自家人”。
乡党委副书记赵大彬说,除了住房、道路、农田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卫生室、学校也相继完善,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苗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从愚昧无知、落后守旧到相信科学、相信政府、崇尚文明的转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目前,全乡“两杂”种植全面推广,圈里的“寿星猪”也换成了二元杂交猪,很多群众靠种植糯包谷和花椒渐渐走上了致富路,人均收入从3年前的300多元跃升到1200多元。
今年1月6日,由深圳援助修建的第一批茅草房改造工程竣工,100户苗族同胞领到了两室一厅新房的钥匙。当天,每户人家都抬着政府送的一头猪崽以及脸盆、水桶等卫生用具,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房。水沟村75岁高龄的苗族老人李天儒,在村干部的搀扶下走出那间住了几辈人的茅草房,抚摸着新房明亮的玻璃窗和洁白的墙壁,激动得老泪纵横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茅改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扶贫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产生了良好的带动作用,鼓起了贫困农民勤劳致富的勇气,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在这些“茅改房”农民中,有的已经走出山门,外出打工挣钱;有的正想方设法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新营村摆仗组的王国顺说,他们一家现在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自己还学会了科学种养技术,去年种的杂交水稻、杂交包谷产量高,家里破天荒第一次有了余粮;种的脱毒马铃薯收了2000多公斤,全部留来喂杂交猪。儿子外出打工,不久前还给他寄来了1000元钱。
作者:刘雪红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