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11月10日讯
曾想当英雄 现在只喊累
昨日有读者向本报反映,兰州
30年前就发生过“送子留女”的事情
昨天本报对刘强(化名)因为做男人太累而不愿自己的后代重蹈覆辙,从而张贴启事“以儿换女”一事进行了深度报道。 报道一出,立即在读者和网友中引发了一场关于“男累女累”的大讨论。昨日,本报记者找到了刘强的家人,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刘强之所以这样做的尴尬处境。
刘强妻子:他要换娃,我也没办法
11月9日上午10时,记者联系到刘强的妻子。在提前预约好的地方,记者首先看到刘强,当记者问为什么不见其妻子时,他淡淡地告诉记者:“那个人没多少文化,担心说错话,没叫她过来。”话音刚落,只见一位20来岁,怀抱小孩的女士径直朝记者和刘强所在方向走过来——她是刘强的妻子燕子(化名)。1.6米左右的身高,瓜子脸,高高的鼻梁。怀抱的小孩就是刘强想要交换的孩子,随着记者手指的逗玩,三个月大的孩子咧开小嘴向记者微微一笑。记者开门见山问燕子刘强换孩子的事有没有经过她同意时,燕子看着记者,眼睛充满泪水,一种欲言又止的样子,只说了声“我也是没办法”。刘强也感觉到气氛尴尬而离开了现场。可不到两分钟他就转了回来:“我还是不能离开,怕她说我坏话”。
儿时:想做男子汉
成年:做男人真累
现在:女人很清闲
燕子缄口不语,刘强便接着前日的话头,继续说起了自己觉得“男人太累”的故事。
儿时崇拜英雄男子
刘强告诉记者,在十年之前,自己从没有感觉到男人累和苦,甚至在十岁之前,还以自己是个男子汉而感觉到自豪。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上甘岭》中那些英雄的形象,那时候自己就想,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做个英雄。就在十年前,自己曾经做过一次“英雄”。有一次自己在路上遇到一名男子正欺负一位女士,自己挺身而出,将那个男子赶走,那时候感觉做男人挺好的。
成年感觉男人很累
但随着成年后目睹和经历的事情,让刘强的观念渐渐从“做男人很好”过渡到了“做男人很累”上。刘强告诉记者,就拿自己一同上班的男士女士来看,女孩子都被安排到相对清闲的岗位,自己则常被来得早的工友欺负,他发现即使是男女一起干活,爬高下低的活都毫无疑问是男人去干;下班后,女孩子可以花枝招展地去赴约会,没钱的他却只有啃大饼的份;女孩子可以把工资花在穿衣打扮上,男人却要省吃俭用存钱买房子、娶媳妇。如此种种,都让他觉得自己真的投错了胎,难怪小时候父亲埋怨自己为啥不生成女孩子,他现在才知道原来做女人真的好啊!
现在发现女人清闲
妻子的沉默,似乎让刘强更加激动。他说,现在的女孩子很现实,结婚前先看你有没有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凭什么要求男人该有?为什么不说在结婚之前,女人该准备房子、车子、票子?社会要求男人应该比女人更有学问,一个有才华、有文凭的男人可以娶一个文盲的妻子,但是一个文盲的男子是很难博得一位有很深学问的女士的芳心。就拿他朋友来说,当初和那个女的好得死去活来,山盟海誓,永不变心。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心中的玫瑰去上学了。结果,在人家学成回来的时候,同时还带来了自己新的男朋友,因为此事朋友苦恼了好一阵子。从朋友的身上,他深深感到男人真得很苦很累。两个小时过去了,与刘强和他家人的谈话结束了。尽管包括妻子在内的家人都极力反对他这样做,但刘强却表示将坚持自己“以儿换女”的想法。襁褓中的孩子丝毫不知道大人们说的是关乎自己命运的大事,一个劲地睁大眼睛,观察着身边这个陌生的世界……
报料:“送子留女”
儿不孝?留女防老
本报记者 郭胜军为您报道刘强的故事见报后,昨日,本报热线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送子留女’的事情30年前就在兰州发生过!妻子刚刚生下的男婴,就被丈夫悄悄送了人。”兰州市某家属院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同金昌“以男换女”如出一辙的兰州“送子留女”事件,就发生在她居住的家属院。据知情者刘女士回忆,送了自己亲骨肉的当事人姓李,他们有过10年的邻里关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将自己的亲骨肉送给他人的李先生,其妻子曾因不孕症在婆婆的陪伴下四处求医,眼看着家里增丁添喜了,出生的健康孩子却被李先生送人了,后来第二胎出生的姑娘却自己抚养。李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记者带着疑问向当事李先生求证,对方的回答特别简洁,“我承认有过这样的事,至于细节没有必要细说,我不希望将‘不孝之子’的帽子扣到我身上”。为了证实李先生所说的话,记者找到了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李先生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李先生当时的收入和家庭状况,根本不发愁没有条件抚养亲生的男婴,再说,李先生的母亲还为儿媳妇不生育四处求医,以上种种表现,都充分证明家人急切希望有个传香火的后人。既然如此,当事人为什么要“送子留女”呢?据当事人的邻居们透露,李先生年轻时因性格刚烈,成家之后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照顾父母,被邻居们扣上了“不孝之子”的帽子,可能是有了这样的成见,李先生不愿意看着儿子长大以后因为工作对自己不孝,才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
男人难不难 咱来辩一辩
第三届金城大专辩论赛决赛组的辩论高手们表示将邀请市民对此展开辩论本报记者 王喜阳为您报道昨日本报报道的“金昌换子”事件,在市民中刮起了一场不小的讨论热潮。“就说找工作,现在女生很多都要靠搭男生的车才能找上,你说谁更难更累?”、“男人更具责任感,否则‘吃软饭’就不会成为男人的羞耻了!”、“女人变坏就有钱,男人变坏不一定有钱。虽然很偏颇,但社会对男人的包容显然比对女人的小……”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看到本报后也积极加入“男人难还是女人难”的社会大探讨中来。第三届金城大专辩论赛决赛组的辩论高手们更表示将邀请市民对此展开辩论,第一场辩论主题为“做男人难不难?”为此,本报特别开通热线8119000接受您的辩论报名,您可自由选择成为此论题的正方或反方。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王雯认为,作为女孩,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同样面临着多项困难,尤其就业时经常出现搭男生车的现象,她支持女人难的观点。甘肃政法学院的一名大二男生则称,男人要更加具有责任感,恋爱结婚,男方通常都要付出很多,他明确支持男人比女人难的观点。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的20多名大学学子,各自支持的观点激烈对撞。
男人累
姓名:于东职业:教师年龄:40岁观点:男人的压力比女人大,因为男人不仅要成家立业,而且养家糊口的重任也落在他们身上,男人肩负着家里所有的重担。姓名:蒋函职业:自由职业年龄:30岁观点: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男人的压力胜过女人,要创业,要养家糊口,一切重担都落在男人的身上,心理的承受能力确实有限。姓名:张刚职业:自由职业年龄:35岁观点: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造成一家之主的男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同时心理压力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姓名:白金职业:农民工年龄:27岁观点:现在农村收入不容乐观,增加幅度太低,导致男人的生活压力日益增长。姓名:张磊职业:个体年龄:30岁观点:男人压力比女人大,男人要找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在赚到钱时,心情愉悦,在无钱可赚时心灰意冷,回家还要遭妻子白眼,做男人真难。
女人累
姓名:金兰年龄:55岁职业:公司经理观点:做女人要自己创业带孩子,帮孩子成家立业出国深造,业余时间还要充电学习,做女人真的比男人累。姓名:乔宏燕年龄:28岁职业:公务员观点:女人在家务方面比男人累得多,对待子女、老人比男人付出的更多。姓名:周乾年龄:28岁职业:公务员观点:女人比男人更累,现代社会对女性在工作中要求更高,工作压力并不比男人小。姓名:央金年龄:19岁职业:大学生观点:女孩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的单位都是优先考虑男的,做女人也要凭自己的能力闯荡。姓名:孙丽年龄:43岁职业:退休观点:做女人要相夫教子,平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交际,在社会上生活真的比男人累。
男累女累 众说纷纭
昨日,众多市民打进本报热线8119000说出了自己对“男人累还是女人累”的观点。耐人寻味的是,参与此次讨论的市民,绝大部分泾渭分明地站在支持各自性别更累的立场上。甘肃兴隆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的金女士,第一个拨通了本报新闻热线8119000,向记者讲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很累”的一生。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正当别人接受文化教育时,她却连基础教育都没有完成。但是不甘心失落和放弃生活的她,从打工挣钱起步到创办自己的公司,经历了比其他女人更不容易的坎坷生活,回头看看她走过的路真是一半坎坷一半荣。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女人比做男人更难”。兰州市国智民贸有限公司的马先生也谈了自己对做男人的一些看法。他是从外地来到兰州的,为了能够尽快成家,买房子几乎倾注了他所有的积蓄,勉强着将房子购置好以后终于结了婚。接下来就是为自己公司的前途着想,没想到就在面对困境经营公司的同时,妻子又要生小孩,为了照顾妻子和小孩,他公司家里两头跑,累得一天到晚直不起腰。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做男人真的很累”。(王喜阳)
专家访谈
男难女也难 男女应该平等
就此社会现象,记者采访了甘肃省妇联权益部长董晓玲。就为什么会有男人太累的固有观念,董部长分别从男人、女人社会地位、工作演变的历史谈起。首先从我国传统的男女观念来讲,男女各自角色分工有别,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孩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固有的灌输教育,社会就是要求他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对他们的期望值较高。而从当前的社会视角来看,男人自我加压严重,社会对男人的要求也更高,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造成了现在男人的这种想法。其实作男人难,做女人也难,现代女人同样也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男女要平等。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男人应该及时自我调整心态,社会也应该以人为本,保证人的生存空间。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高琴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一个家庭中,男人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社会对他的要求甚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蒂固。男人和女人由于性别之差,社会分工,工作性质也就不尽相同,男女应该平等,大家都有工作,不应该有“自己压力很大,非我不行”的想法。其实这些压力都来自内心。现代男人社会责任感较重,工作压力大,应该适当做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自我调整减压。(来源:西部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