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寻古代中国的美丽生活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10 9:10:41 · 来源: 新京报 《花间十六声》作者:孟晖 版本:三联书店2006年9月版 定价:39.00元 《画堂香事》作者:孟晖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定价:29.50元明人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反映了古代上层社会衣褥熏香的习俗
法门寺出土的金缕披袍明衣……
“红袖添香夜读书”,一句古人夜读的咏叹,曾惹起多少文人雅士的馨思绮梦!但是,如若稍稍进一步问一下:“红袖”是如何“添香”的呢?”红袖添香”的“香”究竟又是何种香呢?和我们今人燃的线状香是相类还是迥异?焚一炉香,要花多少时间、需要哪些器物和用具,如何使香芬持久散发,又是如何保持焚香的意趣和情调的呢?……恐怕就不一定有很多人费心思考究那其中的委婉底细了吧。
在新推出的《花间十六声》里,向以细考古代时尚生活细节为人所称道的孟晖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原来,“红袖添香”的“香”,是古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具体制香的方法也十分复杂,大致是用蜜、枣膏、白芨水、蜡等与各种配料和匀,做成小丸、小球、小饼;那么,所谓的“红袖添香”,是否仅仅是美人用纤纤玉手捻一粒这些香丸、香球、香饼中的一种,轻轻放入香炉中这样简单的事情呢?孟晖从容地给出了答案:“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因此,真正的焚香程序应该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后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然后在香炉上放上瓷啊、云母啊、金钱啊、银叶啊、砂片啊等等,薄而硬的“隔火”,如此这般做足了烘云托月的功夫,那“红袖添香”的“香”这才隆重出场,被纤纤玉手捻一粒,轻轻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慢慢将香芬挥发出来,是方为“红袖添香”。
在《潘金莲的发型》一书的后记中,面对已然失传的古人的美丽生活,孟晖曾经扼腕感叹:“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在新推出的这本《花间十六声》里,她再次延续了这声美丽的叹息———这一次,她描摹的是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那个色、声、香、味、触诸法兼美的锦绣年代———通常谓之“花间集”的年代———用今人的眼光,对十六件女性生活中重要的器物和用品,诸如:床上屏风、枕前的山水、山枕、水车、口脂、黛眉、添香、熏笼、香兽与香囊、帐中香、宝钿与金粟、结条钗、犀梳与牙梳、金泥衣、金缕衣、红酥等等,结合着诗词、壁画、绘画乃至实物一一娓娓道出其中遥远的真相,款款言出那个遥远年代中国女性的日常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往往和男女情事密切勾连,在男女艳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是一个美丽的年代,一个精致的年代,一个懂得品味帕面上印着的浅浅画眉痕和薄薄口脂痕的年代,翻着这本精美的小书,我们不由得会惭愧起当下时尚生活粗鄙的一面:那些失传已久的旖旎人生、绝代风华啊!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妇女生活太过琐细、太过日常了些,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历史,不正是细节写就的生活史,这些古代妇女生活中的香艳与妩媚,不是更让我们今人直接触摸到历史肌肤的细腻纹理。
这就是孟晖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她为古典的、日常的生活细节搭建起了一条通往当代的小小桥梁,使得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时尚、侈糜、深情乃至美丽的琐碎为我们当代人所理解、所叹息;而古代中国的美丽生活,也因为有这样年轻的知己、这样倾情的知遇,而在今人心里烙下了或重或轻的印痕,使我们知晓并领略到,比如说,曾经,在古代中国,黛眉的重要程度竟到了这样的程度:“一个美丽的女人如果能够画出一双有个性的眉毛,那她将赢得整个世界。
善于画眉,成了评判女性魅力的终极标准。”
书评人杜丽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