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运河打造非常桥梁 行人从地下通道上桥
“车在两侧行,人在中央走,将成为青洋大桥独特的人性化风景。”日前,常州新运河上的青洋大桥主拱肋主体钢结构吊装合龙,至此,这座国内独一无二的新颖大桥的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年底前将顺利通车。
青洋大桥是常州新运河改建工程11座新桥梁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桥梁之一,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大型桥梁以机动车道为设计主体、只留给行人少得可怜的通行空间的做法,将人行道从桥梁道路两侧安置到桥中央,宽达10米的人行道不但确保了行人的安全,而且让桥上的行人和车辆在经过大桥时都能欣赏到新运河的秀丽风光。 一位资深桥梁专家不无骄傲地说:“青洋大桥将‘人性化管理’巧妙地融入整座桥梁建筑设计,即使放眼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
耗时两年选桥型
常州青洋大桥桥型结构为下承式独幅系杆拱三跨连续梁桥型,大桥主跨为50+120+50米,桥面宽38.5米,双向六车道,北接常锡路、跨越新运河后与新312国道形成互通式立交,为国内首次设计施工的一座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大的城市桥梁,其独特、新颖的结构形式和人性化理念目前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先进的。
常州运河改线工程指挥部的杨如海告诉记者,青洋大桥及新运河改建中的另外10座桥梁,仅仅是选择桥型,便耗时两年。桥梁造型面向全国进行了公开征集,交通部门特意聘请了“茅以升大奖”获得者、同济大学资深桥梁专家金成棣教授及其弟子对总计36个桥型方案进行研究挑选。这时,同济设计院也结合规划地点新运河与老312国道“分道扬镳”的特殊地形,重新设计了3套方案,青洋大桥现行的造型就是从最后3套方案中挑选出来的。
行人从地下通道上桥
从大桥效果图上可以看到,巨大的桥拱坐落在桥身中央,拱的正下方是供行人行走的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宽达10米,整个人行道比两侧的双向六车道高出1米,两侧用栏杆围住。其重量由桥拱“一力承担”,34根粗壮的吊杆与两处拱脚一起支撑起了人行道。据桥梁主管工程师饶志刚介绍说,该桥的设计原型为欧洲的一座人行桥梁,设计人员吸收了原型桥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因地制宜地由青洋路下面的地下通道引入主桥独幅拱八字吊杆的保护中,中间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路面也高出两侧机动车道1米,大大增加了中间行人通过时的舒适度和安全度。青洋大桥横跨312国道和新运河,如果沿用常见的车道在中央、人行道在两边的老形式,那行人上下桥就非常麻烦,而且也不安全。现在的设计,运河一侧的行人以及非机动车从大桥拱脚处的台阶上桥,经过长220米的主桥,再从另一端分叉式的拱脚中央离开大桥,其中“运河-老312国道”方向上在运河和国道间也设置了人行道出口,行人分流后其余的可再经地下通道穿过老312国道。
桥上桥下共享美景
青洋大桥除了让行人过桥时感觉舒适、安全之外,它独特的设计能让桥上桥下的所有人在过桥时都能享受到美丽的景致。宽敞的人行道,将会是行人们驻足流连的地方,站在桥上远眺运河沿岸,秀丽风光一览无余,这样的待遇在国内其他大型桥梁上是无论如何都享受不到的,江苏的几座著名大桥,都是主要为滚滚车流服务的,而行人只能在钢铁洪流中沿着桥边狭窄的人行道小心翼翼地通过,但是在青洋大桥上,行人完全可以如闲庭信步般安全自由地行走,汽车则在人行道下方一米的道路上来来往往。
连驾车者也能方便地观赏新运河风光,而不受路边行人的影响。参与该座大桥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徐海军工程师向记者介绍,该桥的底部都设计成镂空的,等桥完全建成之后,镂空的部分会有灯光装饰,就连夜晚路过的船只上的人看青洋大桥也会觉得是一种视觉享受,波光粼粼的水面,由于大桥采用的是世界上罕见的下承式独幅系杆拱,加上灯光效果,整座桥就像洒落在湖上的一串珍珠,美不胜收。
专家评说
青洋大桥国内首例
“茅以升大奖”获得者、同济大学资深桥梁专家金成棣教授告诉记者,国外的交通建设,一般都是将人行桥和车行桥分开,这样既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又可以对交通流量进行有效分流。但是国内的实际情况限制了这种设置,道路、桥梁基本都是为车辆服务,为行人服务的功用被放到了从属地位,加上大多数国人的交通法规意识比较淡薄,使国内的道路交通安全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此次青洋大桥的设计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桥梁上给行人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把人行道拓宽且抬高了1米。这样的设计是将国外的人车分开的设计思想与我国“人车混行”的交通状况结合而成,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
给行人更多尊重
提高人性化设计水平,目前已是我国交通规划设计的大趋势。青洋大桥就是一例。前几年,交通设计和管理中忽视甚至损害行人舒适度的现象很多。比如, 在一些交通拥挤的大都市,在短期内无条件拓宽道路的情况下,交管部门竟铲除路中间的安全岛和绿化带,或者采取挤压慢车道和人行道的下策。甚至将人行道和慢车道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表面上以很小的代价很快提高了机动车通行能力,但损害了行人的行路权,降低了行人的舒适度,引发了市民极大的不满。
据南京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杨涛介绍,以上这种极端的现象眼下已经大为减少。现在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对行人过街通道的重视不够,设计得不够合理不够安全。在国外四车道以上的过街通道一般设有高于路面的安全岛。国内一般只是用油漆划出一块等候区。相比之下,行人的心理安全感大大降低。另外一个突出现象是连接多条道路的交叉口的交通设计还比较粗糙。利用渠化岛来分流交通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行人通过这些交叉口时往往左顾右盼应接不暇,很难从容而过。
实际效果待验证
南京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杨涛认为,青洋大桥的设计思路,仅从现有的介绍来看,的确比较新颖,在提高行人的舒适度上动了很多脑筋。但最终的实际效果还要根据通车启用后行人的具体感受来评判。也有的专家认为,行人在中间走,还要考虑到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加重的问题如何解决,否则也会影响行人的舒适度。马奔 杨志敏
专题链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徐海军工程师告诉记者,他在国外考察时看到西班牙毕尔巴鄂有一座桥,该桥平面为弯桥,利用结构的一部分桁架将人车分离,桁架刚好成了车和行人之间一道天然的屏障,巧妙地将机动车布置在弯道的内侧,而行人在弯道外侧行走,结构上的不对称完美地适应了人车分离带来的荷载不对称问题。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