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国欣老人在为小学生修拉锁
1975年驻马店遂平县遭遇特大水灾,灾民李国欣领到7双捐赠的布鞋 为报7双布鞋恩老汉修鞋16年
阅读提示
1975年,驻马店遂平县遭遇水灾,灾民李国欣获赠的7双布鞋中夹着一张写有“江河厂,×××”的字条。为了当面对好心人说声谢谢,他来到鲁山县寻访好心人,在江河厂附近摆了个修鞋摊,免费为小学生修鞋,“说不定能遇到恩人的后代,就算我报恩了。”他一干就是16年,还凭微薄的收入在当地资助了8名学生,其中5名已考上大学。
一个小字条,让他走上报恩路
李国欣是驻马店遂平县文城乡人,他为啥从驻马店老家来到鲁山县山区,还得从一个小字条说起。
1975年,驻马店遂平县遭遇水灾,李国欣12口人的大家庭一下子只剩下他和两个儿子。后来,各地捐赠的衣物来了,李国欣领到家中的7双布鞋里夹了张字条,上写“江河厂,×××”几个字。从此,“江河厂”深深地印在了他脑中。“早晚我要当面谢谢人家!”李国欣说。
直到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国欣才找到了位于鲁山县西部山区的江河厂(现为河南江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然而,由于字条已经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恩人的名字也“丢”了,李国欣一时间没能打听到。
为了继续寻找恩人,也为了报答鲁山人、江河厂人的恩情,李国欣便在江河厂附近待了下来,这一待就是16年!16年来他一直坚持为小学生义务修鞋;16年来,他没有往家里寄过一分钱,却花费3.8万多元资助了8个贫困生,其中5个已经上了大学……
11月8日吃过早饭后,李国欣老人走出了他的小屋,在小屋前支起了修鞋摊,又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老爷爷,我的鞋底裂了口,还能不能修?”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走过来。
“能。”李国欣接过鞋看了看说。他拿出刀,很快将鞋底削平,又用粗砂布在鞋底上猛蹭,然后将一块胶皮比照鞋底大小剪下,取出胶水,涂在鞋底的边缘。他将胶皮和鞋底紧紧粘在一起,用力压了压,又小心地将胶皮边修齐。“好了。”
“多少钱?”
“小学生修鞋不要钱,走吧。”
附近熙康诊所的石大妈和李国欣做了近10年邻居,她说:“李国欣有个规矩,小学生修鞋从来不要钱,中学生、高中生来修鞋,修理费减半。他家里还不断有学生吃住,挣点钱也都花光了。“
修鞋摊供出了5个大学生
在修鞋摊的背后,就是李国欣老人租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摆放着一张床,床上有两个枕头。四周的墙壁钉着硬纸板,破旧的桌子上放着电视机、闹钟和台灯。
“为什么床上放着两个枕头?”记者问。“还有一个学生和我住在一起。”李国欣说,和他住在一起的学生是附近江河中学的学生石艳飞,闹钟和台灯是为了方便孩子学习买的。
其实,石艳飞和老人今年9月份才认识。石艳飞家里十分贫穷,学费是350元,家里只给他借来了200元。开学前一天,他背着铺盖卷去学校报到,无意中听人说起有个修鞋的李老汉心眼好,老收留学生,就找上了门。
“李大爷给了我150元钱,让我先报了到,又安排我在他家里吃住。”想起这一切,石艳飞说自己就像是在做梦一样,“非亲非故的,他对我那么好。放学回来饭都做好了,不叫我掏一分钱。我真不敢想,要不是遇到他,我这学还能不能上下去。”
杜舒忆老师是石艳飞的班主任,在她看来,李国欣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对某个人的报恩思想。感恩,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态度。在石艳飞之前,李国欣资助过7名学生,其中5人考上了大学。
李国欣老人取下挂在墙上的一个相框让记者看:“一看见这些照片,我心里就甜丝丝的。”他指着一个瘦瘦的男孩的照片说,“他是陈冰(化名,李国欣反复交代,孩子们都爱面子,不要说出他的名字),已经上了安阳师范学院。”
原来,陈冰弟兄3个都在上学,靠父亲打工挣钱维持。2002年他来江河高中上学了,生活费常常接应不上。李国欣说:“你来和我吃住在一起,啥钱我也不叫你掏。”陈冰和李国欣住到一块儿了,一天三顿饭,李国欣给他做得应时应晌。陈冰晚上下自习,到时间还没回来,李国欣就自己去接,有时一直接到学校。
“你图啥呢?”面对记者的追问,李国欣老人说:“我今年71岁了,是个今晚脱鞋明早还不知能不能再穿上的人。就算我能再活10年吧,他们上完高中上大学,还要找工作、娶媳妇、买房子,他们有能力来回报我吗?我能沾着他们啥光?只要这些学生有知识能成才,在人生几十年中干些有益的事,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李国欣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些年不算学生们在他店里吃喝,他光直接花在学生们身上的钱已经接近4万元钱了。而他没给自家的两个孩子寄回过一分钱。
找不到恩人,他不愿回家
李国欣最不愿意谈1975年8月那场大洪水。但他从没忘记发大水后曾获赠7双布鞋。
1990年,李国欣一个远房表叔回来走亲戚时说起自己在鲁山县的江河厂做生意时,李国欣高兴坏了!他本以为江河厂是个小厂,找个人并不难,想不到厂里仅职工就有3000多人,加上家属,至少1万人,他又说不出恩人的姓名,根本问不出个头绪。
但李国欣没有就此罢休。“我会修鞋,不如就摆个修鞋铺,小学生来修鞋都不要钱,恩人的儿孙总有上学的吧,说不定能遇到恩人的后代,就算我报恩了。”
“你还打算寻找恩人吗?”记者问。
“要是找到他,当面说声谢谢,也许我早就回家了。可现在我连他啥样都不知道,你说咋回家呢?”李国欣一脸的遗憾。首席记者牛仲寒通讯员郝红伟文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