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国女摄影家卡洛琳·尼特和她的作品。
本报记者 施晓慧摄
“镜头中的西藏”摄影展在伦敦亚洲之家热展半月,消息不胫而走,观众络绎不绝。11月3日,亚洲之家特邀参加西藏之行的英国摄影家与观众见面。
去年夏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联合邀请美、英、法、德、意、加等19个国家的摄影家与中国摄影家一起组成百人摄影团访问西藏10天,其中有5名英国摄影家参加。他们带着各自的想法,记录下亲眼所见的西藏。
英国女摄影家卡洛琳·尼特的作品《草原赛马》拍自那曲,4名牧民神气十足、骑在马上迎面飞奔而来的画面在展品中十分醒目。她很高兴地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记者,回忆起草原赛马的现场,她仍然抑制不住地兴奋。她说,已经去过中国16次,目睹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第十七次西藏之行,是她多年的梦想。记者问她,看到的西藏和想象中的西藏一样吗?她说,我读过很多书和有关的介绍,但真的到了西藏,每天都是新奇和惊喜,这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人们那样淳朴、友好,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朝气。我拍了3000多张照片,希望把看到的一切都记住,也希望同没有机会去西藏的朋友分享。
斯蒂芬·布拉布纳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此前只去过一次中国。他告诉记者,他对被选上的作品《一位青年喇嘛对旅游者架起的照相机发生了兴趣》有点遗憾。他说,他拍了2000多张照片,自己选送了400张,这一张不是他印象最深的。他指着一张女孩子专心听课的照片说:“这个神情我非常喜欢,你看她注视老师的眼神、她写的藏文,多漂亮!我一进来以为这张是我的作品,可惜不是。”记者问他对西藏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有两点:第一,这是一片世界少有的没什么污染的净土,空气那么清澈,天那么蓝,太阳那么亮,眼前的所有颜色都那样鲜艳;第二,这里完好地保持着宗教传统,我们参观了很多寺庙,听他们讲经上课,看他们练武功,街上随处可见匍匐膜拜的人。
马克·菲尔波特是专业摄影家,在大学里教数字摄影,这是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他的作品《圣湖纳木错涌动的湖水》,从近处岩石上滚动的水泡到远山、白云,非常有层次感。谈到这幅作品,他说,站在纳木错湖前,对眼前的美景激动得情不自禁,天那么近,湖水清澈碧蓝,让心灵变得圣洁。记者问他,是否特别偏爱西藏的自然景色?他说,远不止!我们还参观了很多寺庙、学校、生活社区,能感觉到那里人们对生活致富的强烈愿望,到处充满生机。他拍了5000多张照片,但还是遗憾时间太短,希望下次再去。
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原因,部分英国人对中国西藏存在着误读。在伦敦亚洲之家展出的“镜头中的西藏”,虽然只有100幅作品,但它们选自百名摄影家选送的15万张照片,包括了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等许多地方的自然风光、宗教场所、文化教育、民俗民风、工业企业和农牧区生活等丰富的内容。19个国家的摄影师用镜头见证和记录了西藏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民族文化的繁荣,把一个景色神奇、文化丰富的西藏,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奋进的真实西藏展现在英国观众眼前。
摄影展给英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证了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0月底访问英国时在摄影展开幕式上讲的话。贾庆林说,中国中央政府累计为西藏投入了1500多亿元人民币,全国人民也大力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藏经济连续5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4年超过10%,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今年青藏铁路又全线贯通,必将极大地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报伦敦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