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重庆市长王鸿举主持召开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将全力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陆地、空中相结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到2010年,使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到5个百分点。
重庆市由于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特别严重,在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而气象灾害损失近年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到5个百分点。但同时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若合理利用,将空中云水资源、风能等气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保和生态价值。直辖以来,重庆市气象事业虽有发展,但仍存在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尚未形成、气象预测预报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亟待完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有待提高等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发挥气象事业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决定》明确了重庆市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形成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发式的业务技术体制,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为此,重庆市将加快建立和完善陆地、空中相结合,功能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以提高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精确率。《决定》提出,“十一五”末,重庆市将主要建设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卫生遥感系统、雷电监测网、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及区域气象观测站等项目,重点加强主要江河流域、主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等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到“十一五”末,使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到5个百分点。
王鸿举强调,气象事业是一项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象部门在预报预测重大天气变化或气象灾害时,一定要注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气象现象,让老百姓既能听懂,又能信服。
会议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管理和使用办法》、《关于举办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的方案》等。
甘宇平、黄奇帆、陈光国、余远牧、童小平、谢小军、陈和平、项玉章参加了会议。(记者 戴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