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建立统一的防震减灾中心,到十一五期末,本市中心城区将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郊区基本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是指建筑物在遭遇6级左右地震时,严重破坏的比例很低,不会发生大规模次生灾害(指地震本身所诱导出来的灾害),生命线工程的功能不会大范围失效。
规划要求,本市的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要力争能捕捉到4.0级以上地震的前兆异常,并对5级左右的地震做出有一定减灾实效的预报。
为了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安全,本市将针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地震形势,专门制定一个科学、实用的监测预报和应急保障方案,制定短期临时预报方案,开展对奥运场馆的强震观测工作。
生命线工程全部可抗震
现状本市的基础设施体系庞大,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电、气、热等管网分布于全市,但只有少数工程进行过地震安全评价工作,抗震能力脆弱。1980年以前建造的建筑物还占相当比例,这些建筑物大多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能力不足,影响了地震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规划本市将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抗震性能的普查工作,逐步开展对水库、立交桥、重要交通枢纽、通讯枢纽,水、电、气、热生命线、特殊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等城市重大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性鉴定和震害预测。基本完成五环以外主要隐伏断裂的探测,包括黄庄—高丽营、顺义—前门—良乡、南苑—通州、南口—孙河等断层对城市安全有较大影响地段的深浅部探测。
此外,根据《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一般新建工程将100%达到国家地震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100%依法进行抗震设防,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和重要工程须依法安装抗强震设备。
指导农民建抗震住房
现状目前,本市农村民居大多数未经正规设计、施工,自行建造,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农村民居在地震灾害中倒塌的比率较高,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近60%为农村人口。
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对郊区农村民房类型和震害进行调查,研究农村民房适用的房屋抗震技术和建造方法,为农民建房开展技术信息咨询,为建筑工匠提供抗震技术培训。
将建设专业防震中心
现状)目前,本市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规模小,技术设备趋于落后,只能满足对4—5级中等地震的应急指挥工作需要,和日本东京等发达国家大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规划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建设一个集地震观测技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实时监视系统、仪器标定实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紧急处置平台、地震科普教育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防震减灾中心,提高首都地震技术系统现代化水平。
组建专业地震救援队
现状十五期间,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经开始起步,但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还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地震应急演练培训基地建设等均处于筹建阶段或还不健全,应急救援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规划本市将按照专项规划,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中心城区每年要完成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150万至20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各新城每年完成3至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将组建北京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配备应急专业设施,开展应急专业训练。除了专业队伍,还将建设一支地震应急的志愿者队伍,并建设专门的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