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争耀实习生杨德山)11月11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在西安举行的“纪念汉长安城考古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和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的80多名专家学者对汉代城市考古进行了专题研讨,考古学家称,经过50年的发掘,汉长安城格局已基本清晰。
汉代宫城布局接近现代城市
汉长安城遗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据考古发现,汉长安城分11个区,8条大街及12个城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8条大街宽度基本相同,都在45—55米左右。这显然是出自统一规划。”
考古调查显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4倍。
城墙四面各开3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3个门道,合计12门、36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4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
刘庆柱说,当时宫城内人口约有24万,如果连周围的卫星城镇计算在内的话,人口可达120万。宫城内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与现代城市布局有几分相似。
发掘面积不足宫城的千分之一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从城墙、城门到道路,一步一步地,逐渐勘察出汉长安城的平面形制与各种建筑的大致布局。从长安城的选址上可以看出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安全问题。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地形、地势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军事中尤为重要,有了制高点几乎就有了制胜的基础。从心理因素上说,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都城、宫城、宫城中的大朝正殿,层层递增,最后是王朝的政治中心——大朝正殿达到全城的最高点,正好与统治者“君临天下”相呼相应。
刘庆柱说:“虽然50年的发掘让汉长安城宫城布局基本清晰,但对这种大型遗址的研究,如对庞贝遗址的研究一样,可达数百年,仍需数代人的努力。现在对汉代宫城的发掘不足其整个面积的千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