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要修路,学山东。”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兄弟省市提出的口号。在羡慕和追赶眼光中,山东又大跨步地走过了四五年。
如今,山东的乡镇村落,柏油路或水泥路已四通八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即使在群山连绵的沂蒙山区,硬化路也像一条条飘带般挂在山间。在不少村子,农民拧开水龙头,清洌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一些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生活在农村,不比城里差。”
农民最切身的利益
3年前,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村路、水、电建设,决定用3到5年时间,投资150亿元,改造8万公里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2005年春,省长韩寓群在省人大会议上承诺:争取3年左右让全省80%的村庄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此前多年,山东很多农村公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路泥”,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瓜果运不出山,拉不进城。在沂蒙山区,夏天的杏儿农民吃不了,落满一地都懒得去捡。全省有3700万人没有喝上自来水,2920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门前4米宽的路修起来了;村相连,路成网,林成行;车进村,水进家,灶改气,乡村大变样。
坐落在沂蒙山区山顶上的九间棚村,以前运果子都要用门板往下抬,如今,3级扬程、18个子母连环池,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村支书刘嘉坤乐呵呵地说:“俺村是‘公路入云端,水渠绕山转,家家自来水,户户电灯亮,人人笑开颜’。”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投资270多亿元,改造农村公路近9万公里,全省93.5%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新增900多万人喝上了自来水。在10年前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的基础上,全省已建成电气化县96个,在全国领先。
韩寓群说:“农村路水电医学等,是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基础设施建好了,就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素质。”
并不轻松的事
山东是农业大省,6300万农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通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而是卫生水、安全水。山东省各级水利部门要求,水源水质不合格坚决不开工。山地丘陵地区以山涧水库和深水井为水源,平原地区以水库为依托。茌平县利用东茌供水工程,把城区的岩溶水引到农村,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优质水。
通水还要成规模,才能经济。泰安市邱家店镇筹资1100万元解决了全镇的吃水问题。
在邱家店镇居岭庄村、埠阳庄村,在宁阳县罡城镇北落星村,堤外就是大汶河。记者看到,这些村里都打了一两百米的深井,让群众吃上了健康水、放心水。从莱芜至泰安到肥城,沿大汶河的村庄基本都告别了喝污染水的历史。
村村通水工程摒弃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建立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个体大户的身影活跃其中。
在农电网改造和线路架设中,施工队伍不能跑车就徒步前进,不能用机械就人拉肩扛;施工人员自带干粮炊具,不吃农民一顿饭。
更感人的是农民的热情和奉献。2003年,泗水县308个村20万农民在申请书上签名、按手印,表达自愿修路的强烈愿望。郯城县60年党龄的老人张廷英,临终前捐出360元积蓄给村里修路,带动了农民捐款的热潮。
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
朴实的农民,用最明白、最朴素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肥城,记者看到这样的标语:“公路通,百业兴,百姓感谢交通厅。”
在沂蒙山区的平邑县,以前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运输困难,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村通油路后,结构调整走上了快车道,全县种植了38万亩果品,32万亩土豆、大蒜和西瓜,33万亩金银花。
一条6米宽、13公里长的路,把平邑县流峪镇唐村岭水库以东山沟里的23个行政村连在一起,过去农闲季节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晒太阳、侃大山的农民,现在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农民有的靠运输发了财,有的靠养殖和种植致了富。外地客商也纷纷来到这里投资。保太镇万庄村吸引了浙江等地客商投资建厂,3年来引资1亿多元,建起了8家石膏粉厂、3家石膏板厂和1家不锈钢板厂。
路水电建设带给农民的,不仅是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还有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的增强,拓宽了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思路。这是更为内在的、深刻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