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正是收获中药材时节,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处处是一幅丰收画卷。
在大山岭中药材基地,塘源村农民张生如放下一袋沉沉的吴茱萸说:“我们两口子都是基地雇用的合同工人,每年能赚4000多元,加上务农的收入,一年能挣2万元,比以前在外打工强多了!”
吴城乡地处偏远山区,长期以来,农民种植水稻、大豆等传统农产品,一亩田地的收入不过300元。 许多农民无奈只能外出打工,2000年前,该乡每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多达6000余人,占全乡劳动力的60%以上。
“在家的日子不好过,在外打工也不好受!咱只能找累脏差的活,工资远比人家低。”提起在外打工的往事,张生如有点酸楚地说。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同样是一颗“酸葡萄”。吴城乡党委书记何林仔说:“大量的农民出去了,却带来了土地撂荒、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农村公益事业难办,计划生育难管理等不少难题。”
2001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吴城乡利用地处“药都”樟树的有利条件,确定了“以药兴乡富民”的发展战略。“吴城旱地面积有4.8万亩,而中药材种植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管理、收获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既有利于做大农业经济,又有利于吸引外出农民回流。”何林仔一席话道出了确定这一战略的来由。
丰富的山地和人力资源引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相继跟进,先后在该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创办大、小药材基地38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4万亩。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民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全乡外出务工人数也减少到了目前的3000人左右。
在药材基地的辐射带动下,一些农民运用在基地务工中学到的种植管理经验,走上了靠中药材种植发家致富的路子。双港村农民王小平夫妇2000年在深圳打工,两人省吃俭用,一年才赚10000元。2002年,他们返乡到庙前中药材基地务工。两口子一边在基地打工,一边在自家的5亩山地里种起了黄桅子,去年收入达30000多元。
吴城乡政府的一份材料显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药材基地每年转移消化当地劳力4000多人,人均劳务收入达2000元,全乡现有360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2005年,该乡财政收入420万元,其中药业上缴税收8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