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赞成国学进课堂
晶报记者王圣/文李忠/图
南方朔
本名王杏庆,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中国文化学院森林学系毕业,台湾大学森林学研究所硕士,修毕中国文化大学实业计划研究所(现已停办)博士班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小说讲故事和西方很接近,但整个中国近代小说,或者中国小说的写法,到今天为止,它的内在基本的精神依然是万里长空,百年一梦,我们的文学缺乏关心人类基本的情境的问题。
我赞成国学进课堂,其实我们应该重新看古代的东西,把好的东西重新进行解释,中国的读书人应该努力去恢复我们古代优良的东西。
昨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时政评论家南方朔在大剧院音乐厅为深圳市民讲述了自己读书50年的心路历程,并与现场的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自称小人物
尽管这位“大师”在社会、财经、政治、经济、民生等领域驰骋多年,但一上来就以“小人物”自居。“南方朔是个小人物,知识也不太高,命运也不照顾他。他读书读了50年,今天一头白发,也只有一点小小的虚名,没有什么价值。但这种小人物努力一辈子,写书出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可能别人以后想起我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小人物还做了一些贡献。”这位大师幽默睿智的开场白立即引来听众们热烈的掌声。
他是“杂家”
在论坛开始前,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学生模样的人向同伴打听,“南方朔写过什么书?他的名气很大吗?”而他的同伴对南方朔也是一知半解,草草地回答道:“听说他写的评论在港台影响力很大。”
也许是大家的这种疑惑主办方早有准备,在主持人的简短介绍中,那个并不遥远,却有些陌生的“南方朔”一下子清晰了许多:他是一个“杂家”,不仅饱读经史子集又通读众多的西方经典;他自称是一个非诗人,但却在今年获得了台湾诗人年度大奖,并坚信现在是诗歌复兴的年代;他那套著名的语言之书系列,仅仅是书名就看出他对诗歌的热爱,《语言是我们的居所》、《语言是我们的海洋》、《在语言的天空下》、《语言是我们的希望》……尽管他游走于学者、新闻人、诗人、评论家、作家之间,观点精辟、文笔犀利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但他却是个从来不用电脑写作的人。而最让南方朔感到荣耀的是,他被评为影响台湾的200个人之一,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他引导大家读书。
读书有乐趣
南方朔非常喜欢张爱玲的文章,对她那华丽的文笔和细致的感情刻画推崇备至,但南方朔和其他喜欢张爱玲的人却不同,不仅对张爱玲的所有文章通读一遍,还要把与她有关的所有人的文章都拿来读。
南方朔说:“我这个张爱玲迷很独特,我不仅要读张爱玲的作品,还要把她的祖宗八代都读过了才过瘾。”于是他又把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文章找出来一一读过。因为当时有关张佩纶的文集并不多,当他得知美国芝加哥大学有一套时,连忙托朋友每天复印半本,直到把文集复印全后邮给他。南方朔风趣地说:“晚清出了很多的书,里面有提到张佩纶的,那我就绝不能错过。”同时张佩纶娶的是李鸿章的女儿,于是乎李鸿章又成了南方朔下一个阅读目标,将李鸿章的所有书也通读了一遍,但这些并没有让南方朔“解渴”,甚至只要是跟李鸿章有关系的人的书,他也要拿来读一读。
南方朔这种独特的“株连”读书法,不仅让他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更让他成为了台湾研究张爱玲的一个权威。当前些年台北出版社要出一个张爱玲文集典藏版时,在全球寻找有资格为这套文集写序的人,由于南方朔独一无二的阅读张爱玲方式,最终让他成为了这个执笔人。
喜读英文书
50多年来,尽管南方朔通读了中外名著典籍,但他却说自己读书其实有些“崇洋媚外”,因为他觉得西方的理论系统和思考的逻辑更清楚一些。虽然南方朔现在阅读英文原版书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但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英文却是很差的,甚至连“the”都要查词典。当时他一个晚上连一页都读不完,一本600多页的书他花了7天时间也只看了6页。字典翻多了,知识的累积也就多了,那本书他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南方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苦读下来的。南方朔也指出,他刚刚开始读西方的书,会碰到许多障碍,因为对西方的一些习俗典故并不了解,所以他花很多的时间去读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书。
他告诉人们,语言的能力不是你的问题,即使那本书是英文书你也读不懂它,但没关系,只要你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当你可以开始读更多的英文原版书时,你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宽广,而你在读书中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这就是他的阅读经验。
要关心文化
南方朔认为,在关心事物的同时更要关心我们的文化历史,如果不能落实到文化的进步,那么这种社会进步就是假的,而如果没有文化进步作为基础,这种进步很可能变成一场灾难。南方朔说:我们看到历史上有许多进步的东西,但是最后大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的铺垫,文化对人类进步、对革命性的改变都是密切相关的,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让人们热爱读书是最为直接的途径,这也是他这些年读书慢慢体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