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和成君忆两位在博客上打了一个嘴仗,大意是为曹操翻案的事情。曹操是历史人物,自然是大家见解不一,这个事实上很难下定义。清代就有人为喜欢林妹妹还是喜欢宝姑娘大打出手的,文人的吵架,借助文字,影响面还要更广些。
争论不是关键,关键是我想谈谈对两位的书的一些个人看法。两位都走通俗化路线,但起始点不同。
成君忆自称是研究管理的,但在《水煮三国》之前,我并没有看到过成君忆的管理文章或者说像样的管理文章。在这点上我大概比易中天先生更有发言权,因为我做的是管理工作。
《水煮三国》我看过,是本什么书?我个人认为,是本很有拼凑技巧的伪管理书。我不能说它完全不好,至少从阅读上来说是轻松的。但是这种书是对管理的亵渎。这本书也开始了中国经管书市场的伪书大潮,一大批水煮三国式的垃圾书开始泛滥。《水煮三国》的写作是非常明显的蛋炒饭方式,陈年的故事(大多是别人已经讲过的)加上三国的佐料,毫无对管理的深刻见解和实践,拼拼凑凑,看似有趣但无用。这种书的畅销,其实是对经管书籍阅读能力的讽刺,是出版商和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产物。况且,成君忆的书已经被北京法院判为“部分抄袭”。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本伪书。
《水煮三国》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我并无异议,但如果成为主流,则是整个书界的耻辱。作为一个作者来讲,偶尔写一本书轻松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每本都是如此的书,我们则会对作者的动机产生怀疑,这是投机取巧的方式。成君忆的书,一本不如一本,则是一个明证,这样的书对读者并无多大实质帮助和学习作用。
那么,易中天的书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伪书呢?我认为不是。首先,易中天先生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我至少还能看到他写的美学方面的著作。另外一点,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等品读类书籍,我看过不少,我能看到易中天先生对中国古籍的深入研究和广博的阅读量及知识底蕴。这点,在成君忆的书上是看不到的,成君忆的学术功底和现今大多数伪书枪手并无二致。
“曹操翻案”事件仅仅是表面上的事,对待学术的态度则是关键的。这里牵涉到的问题是,我们是把学术、专业大众化还是庸俗化,或者干脆是这个问题,如何识别什么是学术的大众化和伪知识?
我个人的答案是,《品三国》是学术的大众化,《水煮三国》是伪知识。尽管《水煮三国》搬上来的时候是一盘香喷喷的蛋炒饭,但它的饭,却是隔了好几天的馊饭,吃的人多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给人营养了,吃了这些,终究是要拉出来要吐出来的。
张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