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百家讲坛》走红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广州妙语会“年糕”
看了50年书,出来晒晒太阳
“为什么游牧民族能战胜农耕民族?这个问题我想了半年。一天,半夜两点钟,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重要原因,就一个字——‘分’。 明朝崇祯皇帝之所以灭亡,他把民族分了,把官民分了,把君臣分了;而清朝则是‘合’,把满族合起来,把蒙古族合起来,最后越变越大,以大对小,以合对分,最后清朝胜了……”
这可不是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的演播现场,而是广州购书中心的一楼大堂。昨天下午,清史专家、“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阎崇年携著作《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和《袁崇焕传》,与广州读者面对面。
72岁的阎崇年一身平民打扮,十足学者风范。他妙语连珠,令现场的“年糕”(阎崇年粉丝的昵称)连呼过瘾。对清朝割地赔款原因等专业问题,阎崇年的回答严谨而深刻;对与易中天风格比较等尖锐问题,阎崇年也从容应对。
回答提问时,这位老学者始终站着与读者对话。签售前,阎崇年说道,“讲课时,学生坐着听,老师站着,这是一种不对等。现在我坐下,大家站着。我成了学生,读者们都是我的老师。”
没有充分准备别研究历史
与现场读者的交流开场不久,阎崇年表示:十分赞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口号。接着,阎崇年奉劝读者: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要研究历史。做这个事情,太辛苦了。
对于现在不少平民百姓也著书写史的现象,阎崇年强调,历史材料需要加以甄别,有的是假材料,有的是片面材料。研究历史,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提炼出一些结论。历史不是随便可以谈的,跟茶余饭后的聊天不一样。
教科书忽略了历史的偶然性
在回答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阎崇年认为,道光皇帝在整个鸦片战争中犯了一系列错误。如果道光皇帝决策英明一点的话,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把西方国家打败,是有可能的。
他举例说明道:咸丰皇帝时,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把圆明园烧了,这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有一份材料可以看到,当时外国人到北京,交了一封函,说接受条件,就可以不进北京,不火烧圆明园。这份函是用英文写的,很多人看不懂,就认为这是敲诈,最终错失了这次历史机会。
阎崇年指出,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其中有历史的偶然性,更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我们的教科书对鸦片战争过多讲了历史的必然性,忽略了历史的偶然性。我们更应该从历史的偶然性中吸取教训。
对于读者提出的近年来清宫影视剧热播的现象,阎崇年认为,从清朝末年开始100年来,清朝的历史、清朝的皇帝,一直没有得到公正评价。
阎崇年把整个20世纪分成4个25年。第一个25年,那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清朝历史不可能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第二个25年,中国面临着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人们也不可能对清朝历史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第三个25年,从1950年到1975年,处于当时的氛围,所有帝王将相都在批判扫荡之列;第四个25年,由海外刮来的“戏说”风,对于当时封闭的人来说,无疑于一场及时雨。但是这股风刮了20多年,还是没有好好地说明历史。
阎崇年最后总结道:这么多读者在这里站着听我说,也正是出于全面客观了解清朝历史的需要。
对话
还可以再讲3年
记:《百家讲坛》现在要求学者讲的内容,中学生也要能听得懂。这样的定位你怎么看?
阎:我认为,百家讲坛的定位应该具备“三性”:第一科学性。第二要有教育性。符合科学性不一定符合教育性。性是科学,但你在“百家”讲不合适。第三是大众性,因为电视是一个大众媒体。
记:2004年开始,你出现在《百家讲坛》,推动这个节目收视率走高。你觉得这个节目还能红多久?
阎:凡事总是有兴有衰,月亮总是有圆有缺。这是规律。《百家讲坛》怎么发展,也有它自己的规律。一个节目不可能十年一百年的(存在)。
我目前到《百家讲坛》录制节目是到12月。能不能继续讲下去,这取决于电视台,取决于我研究课题、研究需要的时间,以及我的健康情况。多种原因,这很难预测。我现在有好多课题落下。我想集中点时间把我那些课题做一做,补补课。我主观上想,还可以再讲3年吧。因为我50多年研究历史,积累下来,我想3年肯定是掏不空的(笑)。
记:有言道:“时势造英雄”。有人认为,你在书斋里搞研究50多年默默无闻。是电视、是当下这股“读史热”,使你出名了?
阎:既是时势造英雄,又是英雄造时势。英雄和时势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光有时势没有英雄也不可,光有英雄没有时势就没有用武之地。
我自己的长期定位是做“学术型学者”。但学者也不能老是呆在书斋里。2004年到2006年我是以《百家讲坛》为主。我开个玩笑说,我成年在书房里看书,看了50年,我出来晒晒太阳3年总可以吧。
本报记者 许黎娜 实习生郑琼弘 通讯员 吴鹏姣
图:
阎崇年广州签售会受到读者和记者的双重追捧。 本报记者 严明 实习生 霍健斌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