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产品出口中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加工水平落后、缺乏品牌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等问题,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认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字号”企业的造血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我省发展出口农业、创汇农业的关键。
加大品牌塑造促进农产品出口
省检验检疫局动植检处处长张军生认为,加强原产地证知识宣传,是塑造贵州品牌,增强贵州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方法之一。他说,原产地址是证明产品的原产地,即货物的生产或制造地的一种证明文件,签发不同的原产地证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关税优惠。如签发普惠制证书,产品可获得平均5%的关税优惠,从而降低出口成本。只有进一步加强原产地证的宣传工作,主动帮助外经贸企业利用好原产地证的关税优惠政策,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出口。而开展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农产品品牌。我省有很多优特农副产品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如都匀毛尖茶、赤水金钗石斛等农产品获得了农产品地里标志注册认证。企业通过地里标志,使得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便会明显增加。同时,还要改善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为农产品出口开通绿色通道。入世后,针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检验检疫标准,缩短检验检疫等出口运销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推动农产品出口。
扩大基地建设从源头抓起
谈及如何发展贵州的出口农产品时,省农业厅总农艺师张太平表示,首先要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目前,我省的农产品仍以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实现规模化。国家涉农资金应向农产品出口基地倾斜,支持出口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出口基地的环境保护,重点发展出口农产品制种基地,改变目前受制于人的局面。针对农户的诚信问题,张太平则认为,应健全农产品出口行会组织,通过行会组织来促进农户自觉遵守合同。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户之间缺少协作机制,农村专业协会缺乏组织、力量薄弱,农户之间没有统一的灭虫时间和收割标准,自扫门前雪的做法容易导致农残超标,致使一些农产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企业在收购原材料时存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这影响了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利益。张太平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现有的没有发挥作用的行会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同时赋予行会组织相应的职权,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观念。
农产品出口企业需加强扶持
省商务厅贸易促进和服务贸易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农产品出口外销渠道少、缺乏专业外贸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以“借船出海”的方式打开国际市场,实现自己的“出口”,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据了解,为了大力扶持农产品出口,政府建立了许多扶持基金,但资金扶持渠道分散,不利于重点企业的扶持。这位负责人建议,集中资金把有特色、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扶持成农产品出口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以带动农产品出口。同时,要搞好贵州农产品的出口,就必须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卫生体系的建设。入世谈判确定了“黄箱”、“绿箱”补贴政策,按目前的农产品产值和补贴水平计算,我省还有很大的补贴空间。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产品补贴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出口企业认证工作,才能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