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西
许多收藏者买到藏品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想先找个专家鉴定:是真是假,有无收藏价值。但是,日前不少收藏者向笔者反映,一些鉴定场合,常有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鉴定存在,使鉴定本身失去了权威性和公正性,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鉴定本身的质疑。
镜头一:五件玉器件件误断日前在某地一古玩商会的鉴定会上,一收藏者带着五件玉器来到现场,对鉴定玉器的某古玩商会会长欧阳德康说,他的玉器曾花钱在南京找人鉴定过。欧阳德康拿起其中一块标明为黄皮籽料的玉器,在征得收藏者同意后,拿真玉在上面划了一下,结果划出一道痕迹,证实这玉是人工合成的。接着,欧阳德康拿起一个标明是清代玉蝴蝶的玉器,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仿品。因为玉蝴蝶是用阿富汗料制作的,而阿富汗料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的。其余两个“汉代玉蝉”均是现代仿品。只有一个被断为“战国玉刀”的玉器是民国时期的东西。
镜头二:同批瓷器各有说法我市收藏者陈先生介绍:一位姓李的外地收藏者,在1998年前后,花了100多万元,收藏了好几十件瓷器。1999年,陈先生应邀到李先生家中观赏,一眼看去,全是假货。李先生说,自己曾先后自费请了三位国家级专家到家中鉴定过,可每位专家的说法各不相同,让他真是摸不着头脑。请专家,李先生除了为专家支付往返机票及一切费用外,还给每人一个“大红包”。三个专家三种说法,让李先生悟到自己买的藏品可能全是假货,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才邀陈先生前去观赏。收藏被证实是赝品后,李先生从此对收藏敬而远之,不敢再碰了。
鉴定市场鱼龙混杂“鉴宝”是随着收藏热兴起的热门行当。初涉收藏,自己的藏品能够获得心目中的专家首肯,是一种莫大的成就。只是由于目前文物鉴定行业利益导向明显,缺乏规范,鱼龙混杂,让人无所适从。
同时,近年来,国家文博部门的一些著名专家、鉴定家,为利益所驱使,也热衷公开“走穴”,鉴定活动的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致使鉴定逐步脱离了科学、专业、公正的规范。有些专家为了多赚鉴定费,不懂装懂搞“通吃”,在鉴定中妄言误断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省收藏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鉴定可分两类:一类是文博单位和正规收藏组织开展的鉴定活动,由专业人士对专项藏品进行鉴定,相对来说比较正规可靠,收藏者可以放心参与;一类是民间自发的鉴定,相对比较混乱,收藏者要谨慎对待。
一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鉴定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收藏者应选择与自己的收藏品“专业对口”、有一定鉴定实践经验的专家。现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各省市鉴定委员会虽然不向民间开放,但是各省市的鉴定站却是处于半开放状态。如果民间收藏者真的需要这些专家“掌眼”,可以拿着东西去这些地方鉴定,鉴定费用不高,在评估方面也相对可靠些。
要找专家鉴定前,首先要了解专家主攻擅长什么,再有名的专家,他明明是研究钱币的,却整天给人看瓷器、书画,收藏者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其鉴定结果是否可信。同时,新手入行,也需要认识几个圈子里的朋友,通过他们丰富的经验来推荐几位真正的鉴定行家,千万不能盲目乱撞。
同时,不要听到一个专家说东西好就沾沾自喜,说东西不好就垂头丧气。应该多找几家看看,综合结果自己作判断。因为专家也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打眼。无论如何,鉴定只是一个辅助作用,收藏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更多的要用自己的眼力、艺术修养来“把玩”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