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0月16日起到明年年底,最多14个月的时间内,全国要实现100%使用电子机票的目标。中国航协与国际航协的要求一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疑问:中国第一张电子机票从2000年诞生到去年年底,机票的无纸化进程才从0“爬”到了17%,6年来制约电子机票发展的各种问题能否在14个月内得到解决?
网上支付安全难保障
按照理想状态,有了电子客票,旅客的订票、付款、办理登机手续、签转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来完成,此举不但能节约人力资源和成本,也能让旅客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然而记者从一些机票代售点了解到,在机票代理点与顾客之间实现完全“电子化”还很难。
首先是绝大多数机票代理点的网站都不能提供票价信息网上实时查询。记者打开上海不夜城航空销售部的网站,发现在价格一栏都写着“面谈”,而声称早在今年10月16日之前售出的机票中电子机票已达四成的携程网也表示,要100%做到票价信息网上实时查询有一定难度。
更大的问题在于付款。有数据显示,仍有30%的网上支付会出现密码或账户被盗的情况,而信用卡支付同样存在着安全问题。正要去北京出差的季芸曾试图通过携程网用信用卡购买机票,但在得知需要报上信用卡号和身份证后选择了放弃,“如果卡号和身份证号被泄露,信用卡完全可能被盗用”。显然,在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会继续选择现金付款。
此外,相对滞后的机票销售系统令电子机票的签转也出现了麻烦。据了解,目前电子客票签转本航空公司的后续航班,必须凭行程单,而不同航空公司之间的机票不能签转。
谁是电子机票的受益者
电子机票能否让老百姓受益尚不可知,但航空公司对它的热情却十分火热。南航、深航等公司不仅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话支付热线,提供24小时服务,还为网上订票推出了让利优惠。原因很简单,电子客票的营销成本仅为传统客票成本的10%左右。以去年航空客票业的保守客票总数8000万张来算,一年可以节省16个亿。
银行也是电子机票的受益者。去年央行曾出台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提出“银行通过互联网为个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在这一规定下,要通过网上银行支付机票价款就必须向银行申请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目前已有银行将此业务列入了收费项目。
变革成本不应由消费者承担
理想状态下的电子客票既经济又便民,但它的推广普及却不应该由一张带有行业垄断色彩的“时间表”来说了算。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副研究员黄烨菁告诉记者,实现电子客票的便利性依赖于一个庞大的运行环境,需要银行、网络、航空、旅游、商贸等多行业的整体配合。这是一个需要磨合的过程,而正是这个磨合过程可以为中国旅客培养新的消费习惯,更可以让航空公司、机票代理人培养诚信的美德。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电子客票最终只能沦为变相纸制机票。
黄烨菁表示,现在的情况是“万事未备,东风劲吹”。如果我们的电子商务环境能因这道强制命令而迅速成熟,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尚不成熟的电子机票势必会引发种种问题,但这些为变革而付出的成本绝不应该由消费者来承担。
本报记者 钮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