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暨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吴尚清 夏泉
仲秋时节,南国犹春。
11月16日,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迎来百年华诞。
悠悠百年,暨大的经历可谓沧海桑田。 从当年21人的小学堂到今日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综合性大学,暨大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学养为这座学术殿堂添砖加瓦,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造就了暨大自由与包容的学术风气,构筑了百年暨大的学术辉煌。
“宏教泽而系侨情”,如今的暨大,正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坦开胸怀向世人展示其“声教讫于四海,俊彦遍于五洲”的实力阵容。
回首百年暨大,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从南京、上海到广州,历经的三落到三起,更有在“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许多知名学者的不同思想在这里激荡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
和她的“三落三起”命运
“翻阅暨大的校史,暨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南京、上海真如、福建建阳及上海宝山、广州四个时期。暨大的校史,见证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发展史。”
暨大校史研究所的周孝中老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巍巍暨南,百年学府。从当年21人的小学堂到今日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综合性大学,其间谱写了暨大的百年辉煌。
百年间,暨大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几经废兴,几经迁播,暨大人自强不息,折而不断,犹如涅 之凤凰,其命维新,其翔高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宪政。端方从欧洲归国,途径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他不仅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侨爱国情深,而且认识到举办华侨教育之急不可缓。
1907年3月23日,端方在南京成立了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暨南学堂,校址位于南京鼓楼薛家巷妙相庵。由于路途遥远,端方还特派军舰专程接侨生归国学习,可见对侨生的重视。
当时,端方委派在江宁学务处工作的广东人士郑洪年等主持其事,专门招收华侨子弟。此后,郑洪年任第一任堂长。
端方办华侨学府初始想法是让侨生先在暨南读一年预科,然后分散去各大专院校继续学习。没想到归来的侨生文化程度不一,文化水平不高,很难就此跟上国内生进度,于是成立了专门的华侨学校,先后开设师范、商业两科和补习班、中学、小学。
1927年,暨南学堂改组为暨南大学并迁入上海真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暨大师生从上海出发,经长途跋涉,于1942年6月抵达建阳,遂将分校改为校本部。1946年6月,暨南大学迁回上海。由于真如校舍已毁于战火,所以学校在东体育会路和宝山路办学。
复办后的暨大本来力求继续按照侨校的特点进行办学,无奈几经战乱,侨生生源锐减,后几经考虑只好将暨大的院系分别合并于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暨南”校名不取消,以待日后时机成熟时复校,而当时仍愿意归国学习的部分侨生被安置于燕京大学(后属北京大学)。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满足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港澳青年回国(内地)升学的要求,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暨大在广州重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兼任校长。
同年2月9日暨大董事会成立,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任董事长。
改革开放后,暨大在广州复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学校极为重视学术发展,为学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大开方便之门。
学校加大对学术科研的资金投入,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对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设置学术研究机构,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创办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构建科研奖励机制,延请名师、广揽人才,请进来、走出去,不断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学术院校与机构进行交流,种种措施使暨大的学术科研蓬勃发展,续演辉煌。
“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汇聚代代名流大师
农民之于土地,学校之于大师。暨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有识之士和爱国将领的支持。
因为学校历来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与特殊的历史地位,暨大从建院起,就吸引了一大批名家大师前来执教。百年来,包容、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吸引了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林语堂、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曹聚仁、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极具个性的大师和学者。
在“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许多知名学者的不同思想在这里激荡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著名学者曹聚仁和林语堂之间的一场关于标点的斗争常被暨大人津津乐道。这二人在学术观点、学派上早有对立,曹聚仁提倡大众语,林语堂则主张语录体,以明代公安派袁中郎为宗师,对大众语颇有微词。
暨大文学院的青年教师刘大杰与林语堂过从甚密,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他标点的《袁中郎全集》引起同在暨大任教的曹聚仁的注意,曹抓住书中的一些标点错误大做文章。林语堂对他的借题发挥极为不满,于是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不仅在暨大校园,在当时的文坛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暨大历史上很有名的学术团体“暨南文艺研究会”居然是一场“笔战”的产物。青年学者、暨大文学院教师汪静之、章铁民与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陈钟凡,由于学术问题发生争执,在报刊上开始一场“笔战”,二人于是另起炉灶,建立起新的文艺团体。
今日的暨大,仍然是国务院侨办所属的两所侨校之一,汇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7人,教授289人。今天,当我们漫步于校园,随处可以看到钻研学问,乐于施教的老师,他们用汗水,用自己的努力丰富着一种传统,他们在努力塑造严谨、求实的教学科研风气。
暨大的老师正以求实创新的精神传承着“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使命。
除了学术氛围,暨大对侨生的生活也照顾有佳。早在1964年,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在暨大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改善大学师生伙食和副食品供应问题,并指示,暨大的学生开始实行吃饭不定量,这在当时全国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华侨、港澳学生的特殊照顾和关怀。
对学校历史了如指掌的马兴中老前辈说,侨生的洗手间都洒着香水,这在60年代的中国,其它学校是想都别想的。
马老说,以前学校还专门为侨生准备了行李仓库,因为侨生往往携带许多行李,有些学生甚至用集装箱装行李。如今,国内的生活水平提高非常快,差距虽不比从前大,但侨生优越的住宿生活条件依然在高校中比较突出。
国家对暨大这所华侨高等学府的特殊照顾和无比关怀无处不在,从暨大当年在教职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心中留下了美好回忆的蒙古包,就可见一斑。
暨大的4座蒙古包食堂是1961年动工兴建,1962年竣工交付使用。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全国的基建项目基本上都已停止,而暨大却能在此时兴建蒙古包,是为暨大之幸。
4座蒙古包,是当年暨大园中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蒙古包呈四瓣花型排列,中间的花心是厨房,周围的4个餐厅分属不同院系。每次搞活动,将桌椅撤掉,马上形成一个圆形舞台,舞会也好,聚会也好,都是绝好的场所。
在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副食品供应紧张。暨大是华侨大学,副食品供应比其他大学好一些。节日加菜,一般是每人加1块腊肉或1条腊肠。当年暨大的文娱生活在广州各高校中是最活跃、最有特色的。暨大的文工团以东南亚歌舞而名闻遐迩,暨大举行舞会也是比较多的。所以,每逢暨大举行舞会,附近高校的学生,甚至石牌商店的职工也有不少人前来参加。
不过,4座蒙古包于1989年被拆除。1991年12月,在4座蒙古包的原址,又矗立起1座雄伟壮观的体育馆,连同暨大的起起落落一起,蒙古包也成为了历史,永不磨灭的,是一种延续不断的厚实的记忆。
专访暨大校长胡军:“暨大还将创造一个新百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包容谦和、直率坦诚、严谨认真,是很多了解胡军的人对他的评价。
作为现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是“土生土长”的暨大人——就读暨大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系主任、学院院长,直至校长。
采访当天,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胡军校长身着简单的白衬衣,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高大帅气的外表,儒雅俊朗的气度,令这位少壮派高校校长魅力十足。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对于暨大历史、暨大教育和暨大精神,胡军校长侃侃而谈。
“没有国家支持,就没有暨大百年。”
“在暨大的成长过程中,国家对这所华侨高等学府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给予了许多特殊照顾。”谈到暨大百年校庆,胡军校长首先表达了感恩之情,“以前,暨大是面向海外招生的全国仅有的两所大学之一,学校几起几落,国务院侨办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才有了暨大百年历史。”
他举例说,“十五”期间,国家拨付专项资金五个亿,用于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这在全广东省是最高的。
暨大的学科建设也同样得到了政府支持。“暨大的很多学科都是在国内开办最早的,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如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等,在国内高校中都是最早成立的;暨大还是国内第一家设立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胡校长介绍说。
暨大的医学院发展非常快,目前医学院已有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一所专科医院(深圳眼科中心),一所直属医院(深圳华侨城医院)。
“从制度设计上遏制学术腐败”
对于高校教育,胡军校长有自己明确的看法和主张。
“我还是主张学校应该是象牙塔,精英聚集潜心学问。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学生,高校不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博士点、抢经费,比拼谁的大楼高……”
当然,高校做象牙塔,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胡军校长说,他们也鼓励和支持暨大人走出象牙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广东省的“十一五”金融规划就是由暨大的教师参与编制的;而暨大校内的一些研究机构更是与广东省的相关研究机构直接对接,如暨大的产业经济研究所就直接对接广东省的产经研究院。
“务虚”的话题刚说完,胡军便随即转入“务实”:“我们马上要改革课题的评定标准了,以前是每年评定一次,现在改为3年。”
把评定时间延长为三年,其实是对学术探索和课题科研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更是从制度设计上遏制学术腐败:“课题研究应该容许失败,因为即使这项研究最终失败了,也能告诉后人此路不通,以后的研究可以换条路走。评定标准的改革,目的是减少浮躁的学风,因为如果逼着人短时间内出研究成果,很可能产生副作用就是容易让人作假、搞学术腐败。”
“‘忠信笃敬’
最能体现暨大精神”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暨大的新校长,胡军又是如何定义和诠释暨南精神呢?
“今年8月份我与暨大党委书记蒋述卓率领的百年校庆寻根团,重走了暨大百年办学史中四迁校址所经历的曲折和艰辛路途;最近,学校又组织开展了暨南精神大讨论。”谈起暨大精神,胡军校长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激情。
他介绍说,通过寻根和大讨论,暨大人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将暨南大学一直传承的忠信笃敬、爱国爱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以鼓舞暨南大学师生承前启后,与时俱进。
“现在,暨大精神基本确定为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我觉得最能体现暨大精神的就是‘忠信笃敬’四个字。”胡军介绍说。
对于暨大的未来,胡军校长豪情满怀:“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暨大多次搬迁,甚至停办,暨大与中华民族共荣辱,同命运,曲折坎坷,但弦歌不辍。今天,面对国家的重托,面对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厚望,我们任重道远,但暨大人有信心,创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暨大新百年。”
暨大“金砖”
“一所学校可以没有高楼,但是一定要有大师”。不仅仅是在过去的百年,如今的暨大,依旧是一个人才汇集、学科丰富的地方。这些优秀的暨大学子,犹如一块块
“金砖”,为暨大增添了更多光彩。
邓伟根:
“重抖精神谋新篇”
暨大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书记。1981年就读于暨大,至今仍为暨大企业管理系教授,开设《产业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课程。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1962年6月生于佛山的邓伟根,用整整25年的时间亲历了暨大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风雨,并以此涵养着自己的一生。进入暨大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13年后,年仅32岁的他成为华南地区第一个暨大自己培养的经济学博士,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11月,曾先后任暨大校长助理、学校产业办公室主任、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等职的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博士镇委书记。
谈到在暨大度过的时光,过去的一切重新在邓伟根的记忆里鲜活起来:导师黄德鸿先生治学严谨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更具仁厚长者风范,邓伟根称导师像慈父一般教给了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当年那四个“蒙古包”食堂,则勾起邓伟根对青春岁月的无限向往。
难能可贵的是,在基层工作了10多年的邓伟根,无论是身处改革开放领风气之先的顺德,还是调任珠三角后发地区高明工作,勉力理政的同时,从未放下“给自己人生带来巨大乐趣”的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值得称道的成果:陆续出版了《产业生态学导论》、《产业生态理论与实践——以西江产业带为例》、《产业转型经验、问题与策略》、《产业经济学研究》等著作,发表《结构调整与产权改革》、《转型中的顺德:中国市场经济的雏型》、《从西方“市场失败”论中国企业改革》等近百篇论文。即将面世的《产业经济学概论》对产业经济学的系统阐述,将再次印证他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
支撑邓伟根在繁杂的政务工作中挤时间从事这一切的,既有兴趣,也有学术热情,而更重要的,在他看来,是一种责任:对寄予自己厚望的恩师的责任,对延续暨大产经学科的责任,对产业经济学研究向系统和纵深推动的责任;说到底,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这种自觉的责任感,使邓伟根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研究领域新生代里相当活跃和较具代表性的人物。
“百年暨大薪火传,声教四海功无边。弦歌不辍当年志,重抖精神谋新篇。”暨大百年校庆之际,邓伟根赋诗言志。他说:“在刚刚过去的这一个百年,暨大在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经济、新闻、历史、眼科等学科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百年只是一个段落,在这个更加开放的时代,衷心祝愿母校在坚守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勇敢应对挑战,再创百年辉煌!”
叶惠全:
“在暨大,学知识更学做人”
叶惠全,1970年生,广东中惠集团董事长,毕业于暨大国际经济系,现为暨大2004级EMBA学生,广东私营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广东海外联谊会理事。叶惠全1994年始创的广东中惠集团现为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
2006年5月27日,在第七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无记名投票选举“十大MBA/EMBA企业明星”,叶惠全从全国91所院校代表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用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很好地展示了暨大学子的骄人风采。
“在暨大,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做人。”谈及暨大,叶惠全充满感激,“我的老师邓惠灵、杨荫、沈雪梅、杨水星先生,因为关心学生,所以和学生沟通很多,从他们身上,总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敬业,执着。”
见过叶惠全的人都可以感觉得到,他脸上写着的就是坚毅,骨子里都是这种气息。初创业时每天工作15个小时的叶惠全告诉记者,创业最重要的是坚持,认定的事情绝不放弃!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执着和韧劲,叶惠全的事业蒸蒸日上,如今,中惠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拥有14家子公司,业务多元化的大型现代企业。
叶惠全同样看重亲情,友情:“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家庭、友情、知识,现在,EMBA每个月的4天学习再忙我也会去,不但可以享受一个完全的学习环境,而且很放松,身体休息好,学习也不耽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暨大的这种内在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叶惠全的做人,更是潜在地影响到了中惠集团的核心文化的形成。
如今中惠集团已经形成了一种“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的纷纷加盟,叶惠全在暨大的老师,如今也成为中惠集团的高管。在叶惠全先生的领导下,10多年来,中惠集团的各项业务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谈到暨大的百年校庆,他说:“百年只是一个段落,现在,我对学院的领导团队很有信心,他们敬业、激情、随和,且暨大EMBA思想开放,观念超前,对我影响至今。”2006年,他捐款100万创立中惠创意基金,鼓励创新,希望暨大在新的百年,继续发扬传承锐意创新的传统。
李刚:
“期待暨大更上一层楼”
现年49岁的李刚,曾任原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电信维护部主任、电信处副处长,暨大EMBA毕业。近两年来,所有的电信运营新闻中,如果没有提到李刚,可能总会让读者觉得少了点什么。在暨大管理学院,李刚的消息也同样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李刚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在暨大学习,已是一种默契。
从1998年10月开始,李刚统领广东移动,同时,开始了暨大MBA的学习。在长达8年时间里,经过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广东移动已成为全国通信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省级公司,创造了一天发短信上亿条,一天收入超亿元的神话。2002年,李刚成为暨大第一个EMBA班的学生,2003年成功考取暨大产业经济博士,师从隋广军导师(原暨大管理学院院长,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从1998年至今,李刚在暨大有近9年的学习经历,其敢想敢做行事风格,不唯书不唯上的的工作特点,与暨大的学习有着丝丝屡屡的关系。
2005年5月19日,在联通移动人事地震中再次成为传奇人物,调任北京移动总经理。2005年12月,李刚出任中国联通副总裁,分管市场工作。有人断言,李刚将直接导致移动、联通竞争格局的变化。
谈到百年暨大校庆,他感触地说:“我在广东移动的几年,与暨大的学习息息相关,感受到很多导师严谨的治学风尚和新锐开放的理念,特别是创新的理念,‘沟通从心开始’、动感地带品牌等都是在全国开先河的。同时,暨大EMBA学生都会意识到企业品牌管理及运作的重要性,现在联通更换公司LOGO,重建品牌体系,就是全面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暨大100岁生日之际,祝愿暨大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展鸿图,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期待暨大培养出更多的中国MBA的精英,促进全国MBA教育大发展。”
郑海天:
“我们以母校为荣”
暨大博士,1986年海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99年暨大工商管理硕士毕业,2001-2004年,暨大产业经济学博士毕业。现任深圳香蜜湖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在为暨大MBA客座教授。
谈到对暨大的印象,他说:“我觉得暨大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有一批优秀的导师队伍,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放进取的精神。”在他的专著《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里,他这样写到:“多年来,胡军导师高尚的道德风尚、严谨的治学作风、渊博的专业知识,无不给予我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胡军导师,亦师亦友,除之学术上的谆谆教导,人生路上也为我树立楷模之范……”
李从东:
“让暨大MBA传承华商文化”
暨大管理学院院长、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暨大管理学院秉承“忠信笃敬”的百年校训,背倚工商管理学科的强势支撑,直面中国企业精英的旺盛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教育的机制、形式和内容。
在总结过去十几年MBA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李从东挖掘侨校的特有优势,将暨大MBA项目的品牌策略定位于“开启华商智慧,传承华商文化”。
在培养方案的修正、师资队伍的建设、招生渠道的拓展的选择以及品牌的文化定位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完善,并有序地展开品牌文化的对外宣传。
李从东对此充满信心:“我的梦想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商业特色、符合国际商业教育主流和趋势的中高阶管理教育模式;集全球华人商业教育专家的智力资源,用心积累和凝练,用10-20年的时间完成中等规模的华商教育基地建设,再用10-20年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华商教育基地;培养一批具有民族特质和国情适应性的华商领袖,并在他们的旗下缔造能够矗立于世界500强之林的中国企业。”
李从东从去年改组原MBA中心以来,一直强调学院要对学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并为MBA提供职业生命周期的强大知识后援。
今年4月,暨大与华南地区的另外5所商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MBA华南联盟,暨大以首届轮值主席的身份主办了这次会议。李从东感慨地说:“我高度评价暨大MBA联谊会、MBA联合会的校友们、同学们在战略拓展、形象拓展、能力拓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李从东在天津大学从学士到博士研修的都是管理类学科,在那里接受了长达25年的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也培养了勤学、好思的学术作风。“恰恰是在北方,我逐渐形成了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德鲁克式管理学治学理念。”
“在暨大这个新的舞台上,面对海内外市场经济的一线战地,承继着暨大极有优势的工商管理学科基础。”
“学校几起几落,历史虽然不相连贯,但学科的延续和品牌的影响是历经洗礼发扬光大的,特别是暨大这种奋斗不息的韧性,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很深厚的认同感。我认为无论是在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是对社会的服务方面,都大有可为。”
张铁林:
“暨大作为侨校本身就很有影响力”
暨大2005年面向海外招聘的10个院长之一,现任暨大艺术学院院长。
“百岁暨大作为侨校本身就是招牌,当初我来到暨大,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艺术学院跟别的院系不一样,每个系都有一两个老师是圈子里的明星人物,很多学生报考都是冲着老师来的。”张铁林说。
张铁林是暨大2005年面向海内外招聘的10个院长之一。暨大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定了拥有英国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学历、丰富的影视表演经验和广泛知名度的张铁林。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汪国真,生于1956年6月22日。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张炳申:
“ 暨大精神将一直鼓舞我”
张炳申,广东省金融学院院长,1951年出生。
1985年暨大研究生毕业。现在暨大产业经济学科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过多部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
从一名暨大学生,到暨大经济学院院长,张炳申在暨大已整整21年。他对暨大创新的风尚,开放的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执著不懈的精神感到由衷的赞叹并深受影响。他说,暨大的精神仍然影响着他,并自觉不自觉的体现在他的工作上。
柯荣卿:
“把侨校和商科有机结合”
暨大首届EMBA学生,现为第四届MBA联谊会执行会长。
身为暨大MBA联谊会执行会长,柯荣卿“在其位,谋其政”,对联谊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基础建设等进行不断完善,并与管理学院共同打造了“华商管理论坛”。
他说,暨大作为首批获准开设EMBA教育的试点高校之一,将“开启华商智慧、传承华商文化”作为EMBA办学理念,长期致力于弘扬华商文化,培养华人商业领袖,并正逐步成为百年侨校、百年商科一个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