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福建平潭沉船发现地,福州边防加强巡逻,保护文物安全。
游庆辉 摄
前不久,福建省福州市在平潭县召开公捕大会,17名盗捞海底文物的不法分子被宣布逮捕,此举对猖獗一时的偷盗海底文物者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目前,福建省福州、莆田海域的“海底捞宝热”虽有所降温,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仍然不敢有丝毫马虎。“明年会不会卷土重来?”莆田市博物馆副馆长柯凤梅心里没底。他呼吁:保护海底文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应出台针对性措施。
海底盗宝
平潭海域“水鬼”出没
福建海域辽阔,岸线绵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之一。
海上风云瞬息万变。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外商船,满载着各国物产,频繁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间,在满足各国人民生活生产需求、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经受了生死考验。在浩瀚的大海底下,至今仍有无数人类的财富和秘密被封存在数量惊人的沉船之中,仅史上有记载的湮没在这条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州沿海渔民就陆续打捞出一些沉船文物。2005年6月,平潭海域“碗礁一号”沉船遗址被发现,出水清康熙年间各种瓷器1.6万余件,震惊海内外;2006年8月,平潭大练海域再次发现元末明初古沉船。据介绍,目前,仅在平潭一带海域已发现的古代沉船遗址就有40多个,年代从宋代至民国初年。
平潭海底发现古沉船遗址后,“海底捞宝热”在当地掀起,并迅速蔓延至南面的莆田市南日群岛海域。
自从海面“水鬼”再次出没,作为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就经常在海上与盗宝者“打交道”。他说,非法打捞不仅掠走大批文物,而且手法野蛮、粗暴,严重破坏水下文物遗存。莆田市博物馆专家黄文格说,参与盗宝的渔民缺少文物保护的意识,从打捞上来的文物看,很多瓷器在打捞中被破坏。
暴利驱使
盗捞团伙“公司化”
在福州市考古队,林果拿出一块浅墨绿色的古瓷盘残片对记者说,这是从新发现的古沉船上起出的,残片上四爪龙纹清晰可见。“不久前北京某拍卖行拍卖的一块葵花边瓷盘,直径与这块残片差不多,底价高达125万元。而当地一些参与偷盗的渔民不懂行,一般一只碗盘几千元就卖了,但即便如此,由于量大,有的盗宝者一个晚上就可获利几十万元。”
莆田市公安边防支队南日边防派出所所长林春凤说,在去年查获的非法打捞海底古瓷器案件中,盗捞者驾乘的只是木质小渔船,航速慢,机动性差;潜水者使用的也是极其简陋的潜水设备。而今年查获的几起同类案件中,不法分子使用的木质小渔船变成了大马力机船或高速摩托艇,潜水设备也换成了进口的潜海设备。
据了解,为了获得更大利润,非法打捞活动开始出现“公司化”趋势,盗捞者加大资金投入,结成临时性的股份公司,潜水员利用潜水技术和设备入股,按股分红。典型的公司模式是:文物贩子资金+专业潜水员技术+本地渔民对海况的熟悉。一些文物玩家直接在打捞现场鉴定,如果认定是比较珍贵的文物,马上用摩托艇转移。上岸后再使用数码相机对文物拍照,并通过互联网传到外地的文物买家手里。珍贵的文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销售出去,一种是直接在海上与台湾船只进行交易,另一种是陆上交易,主要卖给香港、上海等地的文物贩子。
艰苦卓绝
文物保卫战任重道远
除了非法暴利刺激外,对盗窃海底文物者处理不严也是盗宝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福建博物院研究员林忠干说,以前对盗捞者往往按盗窃处理,采取罚点款又放回去的做法,使得盗宝者越发胆大妄为。今年,当地政府对此已有明确认识,对盗窃海底文物者按破坏文化遗址罪论处,严重的可以判处有期徒刑直至死刑。
林果表示,部分渔民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海里的文物就像海里的鱼虾一样,谁捞到就是谁的。因此,对渔民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鉴于古沉船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最近福州市政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保护措施。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刘锡辉介绍说,市里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打击非法盗捞行为。
据介绍,自“碗礁一号”发现以来,福州边防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巡逻警戒,并印发宣传单,劝阻、制止群众打捞文物,同时组织专项打击行动。截至目前,已查获非法打捞、贩卖古沉船文物案件25起,收缴古瓷器2764件,抓获涉案人员145名。
采访中,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巨额利润的诱惑,以及海底盗宝的隐蔽性,海上查缉艰难至极,要想彻底杜绝海底盗宝行为,有关部门依然任重道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