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可谓中国作家的节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铁凝担任中国作协新主席。
但在这之前的30天里,对中国的作家们来说,却是一个多事之秋。10月12日,湖南省作协两位副主席何立伟与王开林,发生肢体冲突。 10月24日,为了抗议其工作单位沈阳市文化局停发工资,曾经的先锋小说家洪峰走上沈阳街头,挂牌“实名”乞讨,不到三个小时,讨得近26元人民币。10月28日,诗人叶匡政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3000字长文《揭露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矛头直指中国当代文学的各个相关行业,诸如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出版、文学组织……
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中国作家怎么了?中国文学怎么了?中国作家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网络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观点式旁逸斜出,或针锋相对,或王顾左右——水越来越浑。
洪峰的乞讨是在作秀,目的是给当地的文化局施加压力,我们顺水推舟对当代作家的生存状况做了一个调查,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知道他们过得好吗?为什么优秀作品越来越少?
畅销书作家
跻身富人阶层
此前,曾有人为国内几位“炙手可热”的作家算过一笔版税收入账,认为他们是中国作家中的“千万富翁”,如二月河、王朔、海岩、余秋雨、叶永烈等人。
叶永烈称他的著作属严肃性著作,但是也成了畅销书。叶永烈说,收入《叶永烈文集》第一卷的《西安斗智》,《人民文学》杂志1993年以头条位置刊出,“《人民文学》杂志是纯文学刊物之‘王’。这表明,我的作品属于严肃性、纯文学作品。但是我的书的印数,常在10万册以上。所以,我乐于接受‘畅销书作家’的称号。”
80后作家中,韩寒是不可多得的畅销书作家,以长篇小说《水仙已乘鲤鱼去》为人瞩目的80后作家张悦然拿的版税虽不及韩寒,但她的收入在80后作家中也是佼佼者了。居住在北京的张悦然,靠自己的能力买了房子,目前安心写作,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表示很享受这样一种自由,“可以不和人打交道,自由自在地写作,这是我一直梦想的事情”。对于有些作家领取作协等机构的工资,张悦然说:“我的书算好卖的了,但的确有部分作家的作品虽然好,却不好卖,他们需要扶植,而且,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让很多作家丧失了其他的工作能力,如果要求他们去找别的工作,实在是为难他们。”
影视作家
为了生活就得赚钱
在影视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了影视创作。在大多数人看来,从事影视创作的作家,生活状况好,而作为影视行业的获利者,他们都表示了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普遍对目前的生活满意。
《中国式离婚》的作者王海翎说,我主要经济来源是稿酬,它保证我自己认为的有质量的生活。“我感觉自己还过得挺好的,生活主动权在我手上。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有力没处使,没地方赚钱。”
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英雄》的编剧李冯表示他主要收入靠写剧本,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满意。《周渔的火车》的编剧、广东女作家张梅表示,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个写作者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能太高,如果一边想着写作一边想开奔驰那就有点矛盾了。
据了解,大部分影视作家一开始都是搞小说创作,他们转向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纯文学市场低迷。王海翎说,不写影视剧的话,就得写畅销书,纯文学很难生存。
李冯认为纯小说的收入总不多,靠这个生活很难维持下去。生活上有问题,就得赶快赚钱去,文学并不是如很多人所说的崇高的,不能以此为借口当作不去劳动赚钱的理由。生活困难就应该把生活的问题解决掉再说,不能由此怨天尤人。“我赞成福克纳说的,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太穷和太富,都是不好的。”
李冯认为,编剧算是一个收入来源,就像人们上班一样,是一种工作。
学院作家
写而优则教
这里的学院作家,仅指在高校从事教职、有着学者身份的作家。学院作家的数量,在中国并不算庞大。
曾经在德国生活多年的诗人肖开愚则经历了一番曲折,最终决定回国,受聘于在开封的河南大学,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对于目前3000多块钱的工资收入,肖开愚很满意,“人家漂漂亮亮的一个小姑娘,去宾馆工作,一个月才拿300块钱啊!我一周才上两节课”。跟其他人到了国外后因为母语环境问题又回来不同,肖开愚坦言他回来是考虑到年老后的生活问题,他希望在60岁以后能退出文坛,过上类似钓鱼公的轻松日子。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高校老师这个职业,肖开愚说:“(写诗创作)并不能完全养活我自己。”在国外,肖开愚得到多个基金会的支持,这足以维持他的生活,所以他并没参加其他工作。但肖开愚又坦言,这种情况,无论是外国作家还是华人作家,并不多见。回国后,没有了基金会支持,肖开愚还是选择了高校,自己挣工资。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其实是件好事”。他还指出,中国作家参加非写作性的工作,其实也可以接触到很多东西,对于创作或许有很多的帮助。
对于当下“文学死了”的说法,肖开愚并不认同,认为“有点夸大其词”。他说从作家、刊物、文学批评、文学史等等来说文学死了,可能有它的一定的针对性。从另外方面说,中国现在还不断出现优秀、严肃的作家,也有一批有能力的批评家。即使觉得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够满意,肖开愚还是认为“有人在工作”。只要有创造,就还会有文学存在。肖开愚说:“文学死亡论者只看到需要改革的地方,却忽略了文学发生的地方。”
签约作家
不再被“包养”
近几年,相继有一些作家退出作协,2003年湖南作家协会两名成员——老作家余开伟、黄鹤逸不约而同地递交了退出作家协会的申请书,开全国作家退出作协先例。余开伟退出作协的理由是“内部混乱,矛盾太多,导致协会处于瘫痪状态”。
对于作协这个历史产物的争议,有的认为应当完全取消作协的存在,有的则认为应当通过改革让作协继续发挥作用。
广东省作协率先进行了改革,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文学院从2000年4月开始尝试变专业作家终身制为选题签约制,并选出了第一届签约作家,通过文学交流、创作研讨、作品推介等方式为签约作家提供服务。首届签约作家于2003年4月签约期满,3年来共计出版长篇小说24部、长诗4部、各种文集20部以及电视剧、广播剧、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一批。选题签约制较之旧文学创作体制的优越性得以彰显。
同时,广东还废除每月给作家发放创作津贴的做法,原广东文学院的一级作家也被取消特权,从此必须与其他申报者一样通过选题评审程序后方可获聘。
但在诗人肖开愚看来,这些改革不是他所能够展望的了,他认为基金会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恐怕还是会面临各种问题,可能还是成为权力和资源的一种再分配。近期的各方评论也表现了这种担忧,有的评论者将目前的作协职业作家称之为最后一批被“包养的作家”。
边缘作家
以文字为生
相对以前由国家分配的计划出版市场,现在的出版和发表市场的自由度显然更高一点。话虽如此,纯文学作品的稿费低却也是事实,仅靠它维持不了生活。因此,徘徊于体制外的坚持纯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为了生存,大多写起了专栏,或者做起兼职。
天津作家徐江说:“想靠写诗歌来获得经济收入的人简直就是一个疯子,除非这个诗人本身就是具有行政性质的主席、主编或者宣传部长之类的职位。我没有工资,我的收入当然是稿费了,主要是靠写专栏维持生活。”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写作,上海诗人陈东东1998年从单位辞职,之后兼职打短工,做编辑。他说,我以前做的是公务员,现在辞掉,这样工作就不用占用我过多的时间,写作自由度更高,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写东西,获得稿酬。他坦言在上海这样的生活水平,自己是属于中等偏下的,温饱基本上没问题。
从中国很多农民的角度来看,作家们活得是多么好。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表达,中国作家群中是没有穷人的,没有到活不下去的程度。谈到洪峰事件,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表示洪峰应该没有穷到要上街乞讨的地步,在中国比他穷的人还多的是。
提到作协,徐江反问:作协这个机构难道还在存在吗?它还没解散吗?陈东东则认为从自己个人来说,有作协和没作协都没关系,作协对于他来说,没意义。“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存在,可能代表一种权力吧。”
厘清概念两类作家
在中国,大致存在着两类作家,一般称他们为“体制内作家”和“体制外作家”。两类作家的分野,在于其收入来源的不同。体制内作家,需要加入各级作家协会,并从现有各类相关机构领取工资,这类机构包括各级作协、文联、文化局及附属单位。这类作家,其身份的获得,和他们写不写作、写作质量如何没有关系。体制外作家,加不加入作协无关紧要,但作家身份的获得来源于写作,经济来源则五花八门,或者依赖稿费、版税。
单就“体制内作家”来说,相当一部分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不大。对他们而言,“作家”仅仅是一种职称,一种行政职务。固然,有相当一部分“体制内作家”曾经创作出和正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比如贾平凹、王安忆等人。
原载《南都周刊》,有删节
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昨日下午选举铁凝担任中国作协新主席。现年49岁的铁凝从事文学创作30年,出任中国作协主席之前担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代表作有《大浴女》、《麦秸垛》、《铁凝日记》、《笨花》等。中国作协过去几十年有两名主席,分别是茅盾(1949年至1981年)和巴金(1984年至2005年)。
应妮
中国作协力推当代作品走出国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金炳华前日在北京说,力求通过五年时间,向世界译介100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一活动名为“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
“通过这一工程,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美好心灵,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的艺术成就,树立中华民族崭新形象。”金炳华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透露,作协已先后召开了专家论证座谈会和当代优秀作品推荐会,目前已确定首批译介作品,分别介绍到俄罗斯、波兰、古巴等国。
据了解,当前中外文学作品译介存在“信息单行道”格局。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能很快地被译介到国内来,而中国文学译介出去的就少得多。
为促进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使世界更真切地了解中国当代作家和文学,中国作协实施“走出去”战略,近五年来共派出81个代表团406位作家访问了美、英、法、俄、德、日、加拿大、波兰、越南、古巴、印度等20多个国家。
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