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二郎山下神医的名中医陈怀炯,主动将自家诊所捐给国家
“大先生,立言立行立德,他做到了,挂号费才收五毛钱。对患者一视同仁,有钱无钱一样就医,外地穷人还管吃。我自己也不相信现在还有这种人,但他就是这样的人!”———洛西
这是一名网友在网上的留言,该网友所说的“大先生”就是十大名中医中最年轻的陈怀炯。 “大先生”的称谓是天全当地群众对他的尊称。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以及远近闻名的中医专家,按照规定,陈怀炯的门诊挂号费在8元以上,但他始终坚持收5角。陈怀炯常常对身边的同事说,“骨伤患者很多是收入较低的群众。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愈他们的伤痛,还有责任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故事一
淡泊名利捐出自家诊所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陈怀炯,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良医。凭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和良好悟性,他迅速掌握了骨伤传统医疗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祖传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伤外科疾病等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开创性地运用祖传秘方,并结合现代医药新成果,研制出对骨折、新旧软组织损伤、疮疡等外科疾患有独特疗效的陈氏膏、散、丸、酒剂系列药品,对这类疾患起到了独特的疗效,其骨伤医疗技术因此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通过患者及家属的传扬,一时间,“二郎山下有个陈神医”的名声不胫而走,省内外前往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为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1975年,陈怀炯毅然决定,将自己发展势头很好的陈氏骨科诊所捐给国家。1981年,当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天全县中医医院。后被评为国家重点特色专科。
故事二
医术精湛治愈作家魏巍
在陈怀炯的行医生涯中,留下许多令人传颂的佳话,治好著名作家魏巍就是其中一个。1982年8月,魏巍从北京到天全采访“红四军”路经天全的遗址遗迹,在下乡时,脚部不慎受伤骨折。当魏巍被送到中医院后,陈怀炯只是用手一摸,便说出骨折的位置和伤势。由于中医院当时没有X光机,为确保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县里安排工作人员到县人民医院拍片,结果证实他的诊断完全正确。
魏巍对此十分感慨,连连感叹:“真是太神了!治这伤,我就认他!”在陈怀炯的精心治疗下,魏巍很快康复了,回到北京后,魏巍提笔给陈怀炯写来感谢信,之后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90年,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出版了,魏巍还特意给陈怀炯邮寄了一套。
故事三
服务患者天天为患者加班
在“十大名中医”中,陈怀炯是年龄最小的,而且还是唯一一个以副高职称当选的名中医。说起他的副高职称,一些同事向记者透露,雅安市卫生局曾先后两次给过他“主任医师”指标,但他都以“我已有了很多荣誉,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谢绝了。因此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名副主任医师。“他这个人淡泊名利。”中医院书记苏强说。
作为县政协副主席和医院原院长,在同事眼中,陈怀炯压根就不像官,他长期坚持战斗在医疗第一线,每天的工作时间没有哪个医生能与他比。陈怀炯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晨5点起床,冲一大碗奶粉充饥,早晨6点到医院,连续工作到下午3点,随后回家休息锻炼一段时间;下午6点又到医院,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有人算过,每天工作13个小时,按8小时一个工作日,他每年要多工作约220个工作日。
故事四
心系藏胞患者代他放生
记者在天全中医院看到有一个很大的鱼池,陈怀炯的同事说每条鱼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10多年前,雅江县一藏民骑马时小腿摔成骨折。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当地医院,院方检查后称“必须进行手术,否则无法治疗”。想到昂贵的手术费,这个贫困家庭感到难以承受。这时,有人向他们推荐了“陈医生”。于是,他们连夜赶到天全。面对伤者,陈怀炯顾不上休息。通过观察、轻捏、正骨、夹板、包扎、固定等一系列工序后,陈怀炯很快就将这名藏民的伤情处置好了。
伤者没手术,而且医疗费也特别便宜。伤者康复后,家属给陈怀炯送来了哈达和“红包”,无论如何都要他收下。“哈达我收下,其他的我心领了。”陈怀炯说。病人家属很感动,就到街上买了上百条活鱼,全部倒进医院的鱼池,“我们在这里放生,祝尊敬的陈医生永远扎西德勒。”从那以后,慕名就医的藏胞为表达他们的感激,都往池中放生鱼儿。所以,池中的鱼也越来越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这位名医其实很“老土”,他没有手机,不会打牌……如果不是此次领奖,甚至从未到过百余公里外的成都。但记者也了解到,陈怀炯并不是简单的“工作狂”,他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书画、武术都颇具功底。
记者王可然实习生胡艳梅摄影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