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玫 牟晓辉)在日前我市举行的国际工业转包会上,许多本土企业虽有了与外企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但没有专职翻译人员“助阵”,这使很多企业错失良机。记者昨日专访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赵云中,他表示我市每年将需求既有专业技术又会外语的口头翻译人才1万余名,此后逐年将以30%的速度递增。 我市目前各类人才总量700余万人,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中,我市人才拥有比重居西部首位。但是面对国际化程度的加快,我市的外语人才供给却闹起了“饥荒”,其中以非外语专业、拥有专业技术的外语人才更是奇缺。赵云中举例表示,如美国EDS(电子资讯系统公司)来渝考察时,首先就提出了人力资源要求,计划招收500名员工,前期100名员工,要求除了IT专业的技术经验,还要求所有应聘员工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仅此一点就难住了我市几大人力资源公司。
据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初步统计,在我市近期举办的几场中高层人才交流会上,年薪6万到10万的岗位仍是看得多、应聘得少,电子、机械、外语类高端人才尤其如此。我市每年通过测试,拿到高级口译证书的人才不到100人,而这些人员很多都已在大公司有了很好的职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有口译证书,用人单位就会排队来要。高端外语人才年薪最低5万,最高年薪超过百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