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11月13日讯
:“我叫豆豆,今年12岁,从小到大,我没听过爸爸对妈妈说过话,爸爸妈妈从来没一起到学校接我放学,也没一起带我出去玩过。家里三个人很少呆在一起,惟一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三个人坐在一起吃饭,但他们俩也从来不说话。 ”
这并不是一篇日记,而是一个12岁的男孩在父母离婚时为法庭出具的证言。
豆豆的爸爸是沈阳某大型医院的主刀大夫,豆豆的妈妈是公务员,按理这本应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白领家庭。采访中,豆豆的妈妈江女士(化名)告诉记者,自从她生下豆豆不久,由于和婆婆有矛盾,婆婆在吵架之后一气之下回到了农村,丈夫就再也不和她说话了,在家中见面就像陌生人一样。丈夫没打过她,也没提过离婚的事。但江女士却伤心地说:“精神上的折磨比打架更让人痛苦,原来想为了孩子不离婚,但再这样下去我非疯了不可。”
与此同时,豆豆的父亲刘医生也同时饱受着痛苦的折磨,“我也很痛苦,本来相爱的两个人变成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开始的时候也觉得难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再加上每天工作压力大,下了班就累得什么话也不想说了。”
11月9日,豆豆的父母以“冷暴力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分手。
大都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
昨日,辽宁省妇联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家庭“冷暴力”的问题在我省越来越突出,“冷暴力”大多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中,或者社会地位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白领家庭中,在妇联接到的妇女求助中有近20%是由于承受不了家庭“冷暴力”的。
但为什么“冷暴力”大都出现在知识分子、经济条件较好的白领家庭当中呢?省妇联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正由于白领、知识分子往往自尊心强,爱钻牛角尖,不善于宣泄,对感情和精神的要求又比一般人更加细致、更高一些,造成的精神伤害也更加突出,所以“冷暴力”更多地存在于知识分子或白领家庭当中。
“冷暴力”只能靠道德约束
从相爱到矛盾、从隔阂到对峙、从争吵到冷漠,每一个“冷暴力”家庭几乎都遵循这样的过程。
在省妇联,记者看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刘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年年都是先进,可刘女士每天最怕的就是下班回家,因为在她与丈夫近15年的婚姻生活中,丈夫跟她说话、交流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这一切缘于刘女士生完儿子后的第三年不幸得了恶性肿瘤,被切除了一侧乳房,破坏了在丈夫眼里曾经的美丽形象。从此后,丈夫便不再和她说话、交流。
为了缓解家庭带来的痛苦,刘女士每天尽量多呆在学校里,然而,一个月以前,儿子的老师将刘女士找到了学校,原来,儿子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学校建议休学一年。刘女士痛哭流涕地说,“每天都在教育别人的孩子,却没有给自已孩子足够的爱。”
采访中,省妇联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冷暴力”还没有写进法律,只能靠道德来加以约束。“冷暴力”具有反复性、隐藏性的特点,加上没有伤痕,不能做伤情鉴定,即使到了法庭上,法官也难以认定谁是过错方,并且多久不理对方算是“冷暴力”也很难界定。
同时,因为“冷暴力”只能根据受害者单方口述,没有证据也没有证人,公安机关难以介入。
2005年8月1日,《辽宁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开始实施。然而,“冷暴力”并没有被写进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参与立法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邦增,吴邦增告诉记者,“冷暴力”确实已经出现了,它较多出现在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家庭当中。“冷暴力”可以说是“拳头暴力”的高层次体现,但“冷暴力”还没有写进《辽宁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当中,因为在我国的刑法当中还没有单纯因为精神伤害而给当事人判刑的。
“冷暴力”向职场蔓延
正在一部分白领为了家庭“冷暴力”而痛苦时,不少白领也在遭受着职场“冷暴力”的煎熬:上司不留情面地否定你,边缘化你,同事对你不理不睬……“冷暴力”家庭矛盾正在向职场蔓延。
昨日,辽宁行政学院鄂玉江教授告诉记者,职场“冷暴力”主要体现在让人长期饱受讥讽、漠视甚至于停止日常工作等刺激,使人在心理上压抑、郁闷。而人处在情绪低落和消极期间,身体的消化、免疫、代谢等功能都将受到损害,这种郁郁寡欢的心理最终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来源:时代商报)@??,?6?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