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体积小、功能强、存储容量大的MP3,时下成为不少年轻人片刻不离身的“宠物”。但长时间“机不离耳”,对听力健康非常有害。9日,哈市读者唐女士向本报反映,她的儿子刚上初一,因为过度痴迷MP3竟患上耳背的毛病。
据唐女士介绍,儿子小东正读初中一年级,今年年初她在孩子的一再请求下,买了一个MP3。自从有了MP3,小东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是“机不离耳”,做作业时、回家路上,甚至吃饭时都戴着耳机。由于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她也就没太在意。可最近一段时间,她发觉儿子的耳朵好像不好使了,说话声音小了根本就听不见,学习成绩也有所滑坡。询问后才得知,小东经常觉得耳朵嗡嗡响,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也感觉特别小,听不清楚。唐女士赶紧带儿子到医院去检查,经过音叉听力测试发现,小东的听力敏感度比常人下降了30分贝,成了老年人常患的“耳背”。
“都是MP3惹的祸!”唐女士认为,MP3说明书上缺少相关的警示说明,才致使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没有对听力损伤引起应有的注意。如果提前有所了解,她肯定不会让儿子整天听MP3,儿子的听力也不至于损伤得如此厉害。
记者走访了哈市几家大型的电子商场,仔细阅读了几款MP3的说明书后,发现除了功能介绍、技术数据外,根本没有“可能损伤听力”的警示语,销售人员对“损伤听力”一说也是漠不关心。
“听MP3已成时尚,班里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台。”哈市某初中的刘老师表示,用它放松身心,缓解课业压力,固然可以,但应适时适度,“因它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身体健康,未免得不偿失。”
据哈市的耳鼻喉科专家介绍,青少年的听觉器官很娇嫩,听力比成人更易受损。耳机在耳内的最大音量能达120分贝,而超过105分贝就会破坏耳道内负责捕捉、协助处理声音的毛细胞,加速其死亡,导致听力衰退。MP3的音量越大、听的时间越长,受损的耳内毛细胞就越多,而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转的。用MP3听音乐,音量不要过大,若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耳机里的声音,则说明音量已超限;其次,要将连续收听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保证耳内毛细胞休息;另外,出现耳鸣、耳痛或听力下降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收听,并尽快到医院检查。(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