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的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很多在哈尔滨生活过的老人和早年来过哈尔滨的外地客人都对哈尔滨的美丽建筑和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城市风韵赞叹不已并深深眷恋。实际上,哈尔滨历史的这些优美、典雅的建筑和哈尔滨别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都与俄罗斯东正教及它的教堂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哈尔滨与东正教的联系,追溯起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东正教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传进哈尔滨的。东正教即正教,也被称为东方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基督教最早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后来逐渐分化为东、西两部,东部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派又分化出新教派,称为新教,即通常说的基督教,所以,这三个教派在历史上都是同出一胎的。
1897年12月26日,随着沙俄中东铁路护路队一同来到哈尔滨的还有一位俄国东正教神父,这位神父就是哈尔滨东正教的奠基人———亚力山大·茹拉夫斯基。1898年8月,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军官街(现香政街)上建立了,教堂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为尼古拉教堂,教堂的首任司祭就是亚力山大·茹拉夫斯基。这座教堂是在中东铁路初创时期设立的,所以教堂的规模比较小,木制结构,建筑特色和风格也较为平淡、质朴。
1899年10月13日,中东铁路在南岗新市街(现省博物馆广场中心)破土建设新的尼古拉教堂,历经一年时间,1900年12月18日,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教堂落成,这座教堂仍旧以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全称为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这座也是木结构、规模宏大,且又富丽堂皇的大教堂,就是历史上哈尔滨人俗称的“喇嘛台”,茹拉夫斯基以主司祭来到这座教堂,同时主持这座教堂和哈尔滨的东正教事务。这座教堂以后不但成为哈尔滨东正教的中心,而且也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史上的骄傲,它以典雅、华丽的风貌成为了哈尔滨的一大景观。这座教堂落成后,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曾给哈尔滨拍来了贺电表示祝贺,可惜这座教堂于1966年被拆毁。
1903年5月,俄国东正教在道里警察街上(现友谊路和中央大街交叉口处)又建起一座教堂,这就是布拉维音斯卡亚圣母报喜教堂,也称圣母领报教堂。最初这座教堂较小,为木结构,后经火毁,再加上道里区的开发,俄人的增多,小教堂已不够使用,1941年9月,一座雄伟、壮丽的古城堡式新教堂经过10年施工,在原址落成,9月14日,举行了竣工仪式。这座新教堂有着高高的钟楼,用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做成穹顶;教堂大厅宽敞明亮,共鸣效果极好,大厅正中靠着墙壁有着高大的管风琴,天花板和四周墙上有着色彩斑斓的壁画,画中圣经人物栩栩如生;教堂外面的木栅栏和墙垛均为十字架造型,使教堂整体显得十分庄严、肃穆,这座教堂的神父叫波利卡乌。这座教堂的规模比现在幸存的圣·索菲亚教堂规模要大得多,美得多,当时也是哈尔滨的一大景观,在哈的俄人和东正教信徒都到这里来举行婚礼,可惜这座教堂于1971年被拆毁。
1907年,圣·索菲亚教堂在道里区开始奠基,后经数次重建、扩建,达到现在的规模,它同圣·尼古拉教堂、布拉维音斯卡亚教堂并称为哈尔滨的三大教堂。
俄国十月革命后,逃亡来哈的俄国人不断增多,仅几座教堂已不能满足俄人礼拜、祈祷,于是,在南岗、道里一带,一座座形式各异、别具特色的东正教堂、修道院陆续矗立起来。那时,最多时哈尔滨有外籍侨民二十余万人,分属27个不同国籍,有17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其中俄人是最多的,有十余万人,而俄国人又都信奉东正教,所以,除了十数座各国籍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犹太教堂外,东正教堂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哈尔滨市城区中心和一些城市角落拔地而起,最多时哈尔滨的东正教堂有二十七座之多。
1908年9月,在南岗大直街东端,新建成了乌斯别斯卡亚圣母安息教堂,也称圣母升天教堂,这座教堂也十分美丽,正面有漂亮的钟楼构成的正门,教堂后面是一大片俄人的墓地,俄人逝世都在这里做完祈祷后葬入后面墓地(现在这座教堂和钟楼都幸存下来,在市文化公园内,但一直没有修缮,残损严重);同年,在道里霁虹街上俄国外阿穆尔军区修建了华丽无比的圣伊维尔随军教堂,(这座教堂现在也幸存,但早已面目全非,破败不堪,无人过问,令人目睹后十分痛心和惋惜);1912年2月,又建成了阿列克谢耶夫斯卡亚教堂(1931年重建,即现在的南岗革新街教堂,现已改为天主教堂);1930年,在哈的乌克兰人在南岗的东大直街与鞍山街街口也建立了一座东正教堂,教堂取名为鲍克洛夫斯卡亚教堂。这座教堂有着典型的乌克兰建筑风格,教堂顶端有着硕大的半球形屋顶,上面高高地竖立着十字架,院内西侧原是一片乌克兰人墓地,还有一座祈祷所,周围的这些环境和教堂融为和谐的一体,使教堂显得格外庄严、凝重,现在这座教堂和祈祷所仍幸存。
1928年,在江北太阳岛临江街的东端又建成了一座尼古拉教堂,这座教堂的建立给太阳岛更增添了不少的妩媚,可惜该教堂于1969年被拆毁;在此之前,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在南岗马家沟十字街上还建立了喀山男子修道院,在南岗邮政街上还建立了符拉季米尔女子修道院。东正教在哈尔滨还创立了孤儿院和学校,孤儿院和学校统由俄东正教司祭德姆托夫管理,圣依维尔教堂还建立了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
俄国东正教海参崴大司祭米夫杰来到哈尔滨,1922年3月,塞尔维亚俄国东正教流亡教廷命令,成立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任命米夫杰为哈尔滨独立教区首任大主教。1931年3月27日,米夫杰死于哈尔滨,他的遗体就葬于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之下。1942年,整个东北地区的东正教都统归哈尔滨教区管辖。
东正教在哈尔滨还创办了《信仰与生活》、《基督之路》、《圣赐食粮》等宗教刊物;东正教在哈尔滨还经常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活动,如冬天到松花江上举行“洗礼祭”(类似于现在的冬泳);圣诞节、复活节举行祝圣;到监狱为犯人做祈祷和忏悔……
每当礼拜和祈祷的日子,全市所有教堂的钟声都叮叮当当敲响了,这钟声在哈尔滨城市上空回荡着,人们都陶醉和沉浸于宗教神圣的氛围之中。
二十多座不同风格的东正教堂在哈尔滨全市各处分布着,哈尔滨成了中国和远东地区东正教堂最多的城市。
当然,历史上的东正教在哈尔滨不只是传播了宗教,他们还参与了大量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哈尔滨教区大主教米夫杰就曾在哈尔滨参与过沙俄流亡政府的成立,并为其提供过哈尔滨以至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情报;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主教英诺森也曾数次来哈,参与白俄流亡政府的事务;俄国大主教梅列基逃亡来哈,就栖身于道里松花江畔的圣母领报教堂,后又任这里的司祭,1931年他被塞尔维亚俄国东正教流亡教廷任命为第二任哈尔滨教区大主教。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东正教在哈尔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比如东正教在哈尔滨创办了许多慈善事业,对哈尔滨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做出了许多贡献。
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在哈尔滨消亡。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哈尔滨的教堂建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哈尔滨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事业也带来了进步和繁荣,使哈尔滨的对外交流、旅游事业,文化、经济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而,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哈尔滨的历史建筑被破坏的实在是太惨了,二十多座美丽的东正教堂现在已所剩无几了,人们都在热切地期盼着这几座幸存下来的教堂能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缮。(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