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三日电题:贾樟柯:香港是让我感到亲近的地方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第一次香港之旅后,贾樟柯真正走上了他的电影之路。
“我的幕后制作团队来自香港,香港是让我感到很亲近的地方。”他对记者如是说。
凭电影《三峡好人》夺得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中国导演贾樟柯,近日在香港的活动颇为繁忙。先出席《三峡好人》首映会,后于“亚洲文化论坛”中演讲。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贾樟柯接受本社记者专访,从他跟香港的缘分、以及港产片对他电影创作的影响谈起。
T恤、牛仔裤、帆布鞋,脸上总有温厚的笑,眼前这位就是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的耀眼之光”的大导演贾樟柯。
相聚天星码头
《三峡好人》中,贾樟柯关注的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地方。就在此次采访的前一天,香港中环天星码头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贾樟柯对此有些唏嘘。
“一九九六年,我第一次来香港参加影展,就在天星码头跟朋友们会合。往后的多次聚会,在哪儿等?——也都在天星码头。”
当他开始讲述十年前的来香港机缘时,又再度有了笑容。“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同学中有不少香港人,其中一个把我们的实验片《小山回家》带到这里,参加独立短片比赛。”
作品最后获得了金奖,也就是那次香港之旅,他结识了合作至今十年的团队,并且得到资金拍摄成名作《小武》,踏上了电影探索之路。
“那是我第一次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打开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找到了摄影师余力为,还有制片人周强,并把他们拉下水,一起做电影。”说完,他开怀大笑。
“稀里糊涂”看港片
从《小武》开始,在目前所拍的五部故事片中,贾樟柯一直沿用写实性的纪录风格,关注社会小人物的个人生命经验,不忘“对世俗生活的尊重”,给观衆扑面而来的真实感。
“我喜欢杜琪峰的电影,因为作品里面的本土气息。”
“香港的电影对我影响很大。”贾樟柯说,他们这一代,很缺乏关于人际关系和伦理情常的传统文化教育,而港产电影恰恰保存了这部分文化。例如,关于朋友间的相处、社区邻里的概念。
“香港还保留了特别多的古语。像《无间道》中的‘差人’和‘官家’等称呼,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他继续说,“我第一次知道‘江湖’的概念,也是来自于香港电影。”
提起看港产片的岁月,贾樟柯说,他从初一到高三,看了大量的港产片。从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到成龙的武打片,从张彻、吴宇森到徐克,如数家珍。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见证了香港电影的发展。”说完他又笑了。
血液里的亲近感
出生、成长于山西的贾樟柯说,香港总给他一种亲近的感觉。“除了几个内地城市,最熟悉的就是香港了。”
“虽然我出生在简体字的时代,但是香港铺天盖地的繁体字却给我一种亲切感。这种华人符号所勾起的血液亲近感,是不可言喻的。”
“香港很传统,文化和生活是延续的。我最喜欢看香港的报纸、喝早茶。”侧身坐在沙发上的贾樟柯,始终保持笑容。“饮茶、吃饭,看看报纸,这些都是非常‘中国’的生活方式。”
停顿了一下,贾樟柯笑言,“我会在香港拍一部电影,讲述四五十年代的香港。透过香港的视觉来看中国的命运。”
《三峡好人》月中在港公映。片中,有一幕三峡“小混混”模仿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用美元点烟的场景,也许能让香港观众心领神会地笑一笑,而叶丽仪的老歌《上海滩》,也许能拨动港人心里的某一根弦。
(责任编辑:黄成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