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在资源的分配上,云南省的艾滋病防治及宣传工作呈现出倒金字塔的形状,越往基层宣传力量越弱小,到县市一级,基本处于被动执行的状态,到乡镇一级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这种资源的分配与艾滋病的实际感染情况恰恰相反,因为,无论是感染率还是扩散度来说,越往基层就越严重,广大少数民族村落更是重中之重。
三、少数民族村落防艾宣传的渠道
村民们接触艾滋病防治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1、大众传播
对于少数民族村落的村民来说,大众传媒主要是指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州的电视和广播,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几乎没有村民能够阅读报纸。曼东老村村长岩南介绍,村委会订有几份报纸,但也很少有人看,就是看的时候也不会特别注意卫生知识宣传方面的内容。相比电视来说,广播因其通俗易懂的特点,传播效果更好。
2、组织传播
村子里有组织的集中宣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村里的广播喇叭进行的宣讲;二是镇上或者县里下乡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三是由本村的村医、妇女主任、村领导或者佛寺等组织的集中宣传。
每逢过节,镇上和县里经常组织一些演出下村,一年总有一两回,通过唱歌、话剧、小品等形式传授卫生知识。妇女主任主要负责村里的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村里每隔3个月就会召开一次会,每户出1个代表,集中起来宣传卫生和文化知识。
由于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所以佛爷们是比较有威望的人,村里的男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一般要进佛寺学习,学习傣族的文字、历史、文化、风俗以及小乘佛教等知识,至20岁以后如果留在佛寺里就会成为大佛爷,30多岁以后就成为僧,他们在卫生知识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人际传播
村民们基本都靠种田为生,所以,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也按照农业季节的安排来进行。当地农业生产一般分两季,农闲的时候大家就会互相串门、请客,或是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一般来说,妇女对卫生知识谈的比较多,男人们则谈的较少。
以前,在关门节期间(当地的风俗节日,时间为每年七月初九至十月初九),也就是农闲期,全村人家会分成若干个小组,十家一个小组,一个小组每周负责请全村人吃一次饭。一般是杀猪、杀牛来摆宴,聚餐的第二天就进行“滴水”祝福,所以,这样全村聚餐的机会比较多,便于传播卫生方面的知识。现在,为了避免浪费,杀猪、杀牛的习俗免除了,由于周边饭店很多,在家聚餐的规模也小多了,但村里人聚在一起的机会还是不少的。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