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将于11月15日启动,0.5个百分点的上调幅度体现了央行巩固前期紧缩政策成果、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稳定金融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目的,对银行业、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高增长行业等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和鲜明的导向性。
央行以准备金率上调替代了加息,暂时不会对保险业构成直接冲击。然而,在金融市场一体化和综合经营深入化条件下,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形成的冲击力会通过间接渠道传导到保险市场,尤其是以银行为销售平台的银行保险市场。
准备金率由年初的7.5%上调至9%,意味着将有4500亿元货币市场资金被冻结。超额存款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信贷萎缩,而在高贷款利率刺激下,银行势必拉拢客户以扩大存款吸纳量,增加资金流动性。此时,以低保障、重储蓄和投资的寿险产品为主的银保产品由于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将面临分流的危机。
虽然,中国金融机构储蓄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个人为辅,遭遇分流的仅限于个人储蓄,但对于目前占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不足4%的保险业而言,银保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对于拉动保险市场增长的作用不可低估。据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银行类代理保费收入810.24亿元,占总保费收入3350.62亿元的24.18%,确实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事实上,在银保市场接受整顿和面临股市分流的不利环境下,去年存贷款利率的同时上调和今年准备金率的两次上调,对银保市场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第二季度银保保费一改一季度迅速增长的势头,增幅下降84.2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也只是平稳增长了3.54个百分点。由于银保产品中寿险保单利率预定,分红险回报率不稳定,因此,本次调控没有使用利率手段,已经使银保逃过一劫。
但“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今年11月初对全球29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有19位经济学家预计央行在明年6月以前会加息。通货膨胀不仅带来物价上涨的预期,而且使加息预期普遍存在,此时,个人投资者期待银保等理财产品高回报就不足为奇。
在央行热衷紧缩性调控政策的情况下,“逃”已不是银保的长久之计,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如何引导银保在稳定中发展。
笔者认为,首先,银保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目前各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大同小异,使得个人投资者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以重储蓄和投资的寿险产品为主的银保产品保障性缺失,进一步增加了其他理财产品对它的替代。因此,不难理解个人理财金的“迎风而动”。鉴于此,银保产品需要向保障型产品转型,通过差异化战略和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巩固和扩大市场。
当然,银保产品也亟需创新。目前的银保产品6成以上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当加息成为普遍预期直至成为现实时,银保产品的固定收益率将失去比较优势。为了减弱银保市场对未来央行调控的敏感度,保险公司需要和银行联手创新银保产品,在产品设计中加进利率因素,打造更好的销售前景并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最重要的是,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联动也需进一步深入。当合作对于银保双方都是内在需求时,合作才会少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朝着既定方向发展。目前,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而言,只是一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来增加代理收入的业务,并没有形成内在需求。但保险公司却很重视这一销售渠道,在某种利益驱动下,甚至出现了保险公司对银行的商业贿赂。这种表面的合作极其不稳定,不利于银保市场的长期发展。而要根本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制衡体系,即二者进入深层的股权合作阶段。只有这样,银保业务才能不随宏观调控而波动,在稳定中发展,服务于做大做强保险业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