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发挥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至关重要。欲使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再上层楼,当前应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廓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既需要“圈”内认可,更需要大众认同。军事学术圈内的专家、学者,往往都是某一专业方面的引领者。 毫无疑问,同行的文章大都能够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获得他们的广泛赞誉。可是把话说回来,赢得某位甚至某些同行的认可,并不一定就能赢得广大官兵的认同。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某位专家把某篇文章吹得“举世罕见”,但到了基层官兵那里,并没有引起多少共鸣。究其原因,从创作者的角度讲,军事学术专业性很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学问,对普通读者来说看不懂是正常的。但是实践表明:一门科学,“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一个理论成果不能被群众掌握,就难以产生实践力量。也就是说,军事理论只有为广大官兵所理解、所接受、所应用,才有生命力、才算有价值。否则,即使专家评论得再好,也没有多少用处。介绍宇宙奥秘的《时间简史》,之所以成为数亿民众的读物,就在于“霍金先生总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日常生活的隐喻来诠释极端复杂的问题”。这也告诉我们,即使再艰深的学问,总能找到让大众接受的办法。因而端正研究的指导思想,让高深的学术理论走出“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是今日军事理论研究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既需要战争经验,更需要创新思维。有人认为,理论源于实践,没有战争经验作支撑,就创造不出优秀成果来。这话既对但不完全对。战争史上,确有许多名家注重从战争中研究战争,在作战、练兵这块丰厚的实践沃土中创造出令人敬仰的理论成果。从古代的吴起、孙膑、韩信到当今的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等,可以说都是理论与实践完全统一的军事巨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没有战场上的丰富经历决不意味着创造不出崭新的理论。尤其应当看到,信息化战争是打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在美军发动的最近四次局部战争中,无论是战争的进程,还是战争的结果,几乎都在美军设计的控制之内。常说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已更多属于冷兵器及机械化兵器时代的理论研究方法。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空间升值、进程加快,作战理论更多地具有一次性效应,也就是说很难再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机会了,因而更需要“在战争前研究战争”。诚如一些专家所言,按理论设计打仗将越来越成为今后战争的经常性选择,正可谓“一流军队设计战争,二流军队应付战争,三流军队尾随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时代的军事理论研究,考验的是人的创造力。尤其相对于缺少信息化战争实战经验的我军来说,从理论上设计出符合我军实际的制胜良策,就越发显得重要。
既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组织引导。如果单从表面看,散见于报纸杂志上的各类学术文章,大都以个人名义撰写,只代表个人的学术观点。殊不知,这些个人行为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单位军事学术研究氛围浓厚不浓厚的大环境。时下,学术研究在一些单位成了可有可无的“软指标”。有的单位对军事学术研究组织引导不够,不注意培养研究骨干,群众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有的单位虽然有较为浓厚的学术研究空气,但自发性的研究多、有组织的研究少,研究一般问题多、研究难点问题少,致使研究的层次低,深入不下去。从组织领导的角度讲,一方面,各级领导应切实担当起军事理论研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仅要在业务工作上当权威、做明白人,而且要在理论研究上当表率、做带头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部属;另一方面,应多提供学习、更新知识的条件,创造宽松的研究问题的环境,既给研究人员交任务、压担子,又要铺路子、搭台子;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对研究人员保持一定的压力。常言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搞学术研究同样需要压力。有些时候就是要“逼一逼”、“带一带”、“促一促”,扎上“紧箍咒”,从而形成一个热心研究、刻苦钻研、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