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敦煌11月14日电(记者莫华英邓玉山)电视剧《大敦煌》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热播,剧中有包括曹氏家族为防止西夏李元昊夺经而凿洞藏经的故事情节。但据专家考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原本并非用于藏经,而是用于纪念。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位于第16窟甬道北侧壁内,是附属于第16窟的一个小洞。在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藏经洞之前,位于甬道壁内的窟门绘有壁画,十分隐蔽。第17窟窟身为正方形,边长3米,四面墙高2.5米,窟顶为覆斗形,最高处离地约3米。洞内西壁南端有一龛,内嵌一座高1.5米、宽0.7米的石碑,俗称“洪辨碑”。迎着洞门紧靠北壁的地上筑有一个低坛,坛上原来端坐一尊彩色僧人塑像,塑像背后的北壁上有壁画。
经考古学家考证,这尊被移至别处的塑像就是洪辨和尚的塑像。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永增说:“第17窟内洪辨和尚的塑像非常重要。塑像连眼角鱼尾纹都栩栩如生,这与一般大家看到的佛像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就是洪辨死后弟子们依照其生前模样塑造的真人像。”
敦煌学家们根据第17窟内壁画内容和石窟形制判断,认为第17窟内的低坛是洪辨坐禅的禅床,室内塑像即洪辨本人,因此第17窟实际上是洪辨的影窟,相当于世俗的宗庙和祠堂。这就是说,藏经洞造窟之初并非像电视剧《大敦煌》故事中讲述的那样意在藏经,而是为了纪念洪辨和尚。
敦煌历史专家张仲说,洪辨俗姓吴,即敦煌人俗称的“吴和尚”。史料记载,唐朝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富绅张议潮聚结汉、回纥、温未、龙、羌、吐谷浑等各族受尽吐蕃欺凌的民众,乘吐蕃内乱,一举收复瓜,沙二州。后张议潮归顺唐王朝,受封为节度使,而洪辨和尚也因功受到朝廷册封,成为“河西都僧统”。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永增说,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后,因周边都有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要与唐王朝取得联系非常不易。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当时大都信佛,唯有僧侣出入不受阻拦,于是张议潮命人将瓜、沙等州人口、地图等重要信息制成腊表藏于手杖之中,由僧侣们分十几路前往长安。洪辨的弟子悟真历尽艰辛最后终于与唐王朝取得联系,张议潮与洪辨也因此获得册封。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