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司机的十四年救助
迁安邓贺秋先后救过11名重伤员 人称“马路救星”
本报记者 红珊
11月13日,唐山迁安市杨店子镇宣传干事戴树良带着一沓子感谢信,敲开了本镇大庄户村村民邓贺秋的家门。 戴树良说,这些感谢信都是群众写给镇政府,要求表扬邓贺秋的。今天送交到邓贺秋本人手里,总算是“物归原主”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要求镇政府表扬邓贺秋呢?在这个普通农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十四年救过十一个重伤者
提起邓贺秋救人,还要从1992年说起。那年,做小买卖的邓贺秋为了运输方便,自己买了辆机动三马车。有了车,跑道的机会自然就多了起来,偶尔碰到交通事故也就在所难免。
1992年2月的一个早上,邓贺秋开车路过车辕寨村首钢三角地时,看到一个满身是血的年轻人躺在公路上痛苦地大叫,周围的人全都愣愣地站着。他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年轻人遇到了车祸,被一辆大货车从大腿上碾了过去。“那咋不先救人呢?”邓贺秋二话没说,一把将小伙子抱到自己车上,向附近的首钢医院急驶而去。然而,由于错过了抢救的第一时间,伤者到医院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邓贺秋虽然将年轻人送到了医院,却没能挽回伤者的生命,他为此非常惋惜。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伙子的家人却找上门来埋怨了他一顿,声称因为他的救助行为,给家属日后的索赔增添了麻烦。这事让邓贺秋窝火了好一阵子,一想起来就觉得寒心。“不过,我从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遇到这种事不伸手救人,我心里会感到不安的。”
尽管第一次救人的经历在邓贺秋心里多少留下了一些不快,但却丝毫没能动摇他救人的决心。1994年12月的一天,他开车送一位朋友去车站,行至沈家营村东段时再次看到车祸。当时,一名男子跪在路边向过路车求救,旁边躺着受伤的一男一女,二人的摩托车被一辆装载机撞倒在一边,司机已不知去向。邓贺秋赶紧开车将两位伤者送到了医院。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从一名伤者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写有其家庭住址的证件。邓贺秋又循着这条线索,火速赶到9公里之外的伤者家中,并将其家人又送回了医院。为救助这位素不相识的伤者,邓贺秋整整忙活了一天。
镇宣传干事戴树良说,从1992年至今,他已陆续收到十几封表扬邓贺秋的感谢信。起初,他想把这些信件交给邓贺秋本人留作纪念,可邓贺秋总是说“我要那干啥?这点儿事都是应该做的。”出于感动,他便一直细心地保留着这些信件。根据信里的内容及邓贺秋本人的回忆,这十几年来,他曾先后救助过附近4个镇的11名车祸重伤者,其中9人因救助及时而幸免于难,另外两人则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
从没想过自己亏不亏
对车祸中的受伤者伸出援手,不仅会耽误自己做生意,而且会把车里、身上弄得满是血污。对此,邓贺秋说,“在车祸中受伤甚至生命垂危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痛苦,最需要旁人伸手帮上一把。我救人无非就是搭点工,少挣几十块钱,可这些跟救回一条命相比,又算得了啥呀!”
今年8月15日晚上10点多,首钢矿山公司的一名员工外出时,所乘坐的车辆不慎与前面的一辆大货车追尾。该员工当即被撞成重伤,头部血流如注,他旁边的司机也浑身是血,伤势不轻。恰巧,邓贺秋开着刚买了不久的面包车路过这里。见此情形,邓贺秋急忙将二人连拉带拽地弄到自己的车上,迅速送往医院。“那次是把我车弄得最磨叽的一次,到处都是血。送完他们回来,已是深夜两点了。第二天上午,我整整清洗了半天车。”邓贺秋回忆说。
看着这些感谢信,邓贺秋说有的事现在连他自己都不太记得了。而一封封感谢信中,却清楚地“记录”着邓贺秋救人的感人故事:1996年2月,沈家营村董某被一辆大货车撞伤,肇事司机意欲逃跑,被邓贺秋等人制服并报警,邓贺秋将董某送往唐山市人民医院;1998年8月,大庄户村王宝云、王电武二人在野兴路大庄户段被一辆大货车撞伤,被邓贺秋送往首钢医院;2005年4月,在沙坨子至闫家店路段,李春华和同伴骑摩托车与一辆三轮车相撞,李当时身受重伤,鼻子与面部只连着一点皮肉,邓贺秋路过时及时相救……
“救人是很平常的事”
对于自己屡次救人的义举,邓贺秋认为是很平常的事,他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救过多少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起初也不知道他做过的这些好事。然而,他家十几年来频频有陌生人携重礼登门谢恩,镇政府时不时会接到真情洋溢的感谢信。最终,这位“马路救星”的感人事迹还是传开了。
当被救助者带着礼品、礼金登门致谢时,邓贺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谢啥谢,乡里乡亲的不兴这个。你也不容易,钱和东西你快点拿走,不然以后别怪我不让你进门!”据邓贺秋介绍,这些年来,被他救助的人送来的钱怎么也有几千块了,可他一分钱也没收过。“不过有几次他们带来的水果我还是收下了,不然人家也不干。”说到这里,邓贺秋憨憨地笑了。
邓贺秋说,自己是个没啥文化的“大老粗”,说不出啥大道理,也从来没想过图名图利,只是为了救人而救人。也曾有人好心地提醒他说,“小心别人讹上你。”可邓贺秋说,他相信这世上有公正,不怕人心歪。
现在, 邓贺秋每天仍要开车上路,只是伴随了他十年、救过几个人的三码车已换成了面包车。每当他经过那些曾经发生车祸的地方,或者碰到自己帮过的受伤者时,他都觉得非常坦然。 邓贺秋说,再遇到车祸,他首先想到的肯定还是救人。
本报记者 红珊 摄 (责任编辑: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