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艾丹青
这几天,杭州戒坛寺巷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周慧敏心情格外好。让她备感欣喜的是一项行政规定的出台:日前,杭州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对进入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评比考核项目重新界定,新规定中的三类项目都做了大幅减少,为社区工作减轻了很多负担。
调 查
一人要挑几个担子
社区工作者被迫练就“铁头功”
周主任所说的规定,是日前杭州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明确杭州市社区工作准入项目的通知》。《通知》详细列出了组织机构进社区、工作任务进社区和评比考核进社区三大块内容的准入项目。和以往相比,项目“瘦身”了许多。
看到通知的一瞬间,周慧敏主任眼睛一亮,“没想到减少了这么多。”做了多年社区工作的她为之叫好。一份2005年10月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市进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评比考核三类项目的数字分别为91、71和36。而这份新规定中,三项数字分别为18、25和18,最大减幅达到80%。
周主任告诉记者,加上自己,她所在的戒坛寺巷社区共有10名工作人员,这10人各有分工,主要精力集中在党建、综合治理、劳动保障、环保绿化等七大块工作上。但由于不少政府部门在落实工作时都要联系社区,所以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往往要联系好几家单位,同时挑几个担子,原本就人手不够,如此一来就更加捉襟见肘。
“居民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很杂,再加上外来任务,我们经常是从早忙到晚,马不停蹄。就这样有时居民还对我们有误解。”戒坛寺巷社区徐副主任也一脸无奈。
徐副主任说,前一段时间做一项普查,本应是相关单位的普查人员进社区,社区工作者配合来做,但最终却变成了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单独普查。毕竟多少有点认识我们,当面问‘家底’、收入等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人家能乐意回答么?很多居民都很冷淡,还反问我们干吗要问这些东西。“面对居民的质疑,我们也是有苦说不出。”
类似戒坛寺巷社区的外来任务困扰在杭州社区中普遍存在。因为并没有相关政策依据,一般情况下,社区只能是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任务来自哪个部门,无论自身精力多么分散,都要硬着头皮扛下来。采访中,江干区某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自嘲:“社区工作者都会铁头功,因为我们硬着头皮接任务的情况太多了。”
突 破
准入项目审批归口管理
对于不在列的工作任务,社区有权说“NO”
“社区的负担确实过重了。”杭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处长张宏国说,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原本是一个自治组织,而非行政机构,它的最主要功能还是为居民服务。但目前来看社区的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工作任务进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状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个形象的说法一针见血。
据介绍,早在去年杭州市就下发通知试行“准入”制度。但由于社区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开展活动、落实工作执行起来相对方便,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还是习惯于联系社区,因此“准入”制试行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这次下发的“通知”在去年的基础上首次具体明确了进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评比考核项目,并要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党群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凡拟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评比考核等项目进社区都要实行准入制度,且要向杭州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并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同时还规定,除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以外,对准予进社区的工作任务、人员及经费要及时落实,对准予进社区开展的评比考核,统一纳入市“和谐社区”考核范围,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统一考评。
“对照这份通知中的准入项目,今后,不在其列的项目以及未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擅自进入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社区居委会都可以拒绝。”张宏国处长表示,规定对于社区来说绝对是“利好”,审批归口到领导小组后,社区的外来工作任务压力就会相应减轻,也更有利于社区自身管理和建设。“准入”制度大大减轻了社区的负担,它的施行是规范化工作的需要,也是维护社区居委会合法权益的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