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月下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将率领由一百多位政商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至贵州考察,旨在更深一步促进香港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11月4日,应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之邀,由省内包括本报在内的12家新闻媒体组成的贵州媒体采访团赴港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以增加黔港两地间的相互了解。其间,除走访诸多政府经济发展部门,还参观了商贸、金融、旅游及服务等行业,见闻之间,有所启发。即日起,本报以“黔港携手互惠共赢”为主题,相继推出。今天刊发第一篇。
香港,一个繁荣开放的国际大都市;贵州,一个处在“深闺”盼人识的好地方。
香港,一个世界一流的金融、物流、贸易服务中心;贵州,一个富集旅游、矿产、能源优势的资源宝库。
香港,一个倡行创意引领潮流的时尚之都;贵州,一个文化产业生机初现的希望之地。
香港—贵州,贵州—香港。如何让两个美丽的地方能够彼此吸引?乘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之强势,在未来的经济合作中能够“互惠共赢”?
这里,让我们先看一组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提供的数据———
截止到2006年8月底,贵州省共有港资企业531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4%,投资总额140.587万美元,占总数的49%,合同资金71.533万美元,占总数的5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435万美元,占总数的25%。
无疑,这组数据直观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香港是贵州第一大外资来源地。但我们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可以说:黔港经贸合作已有一个不错的开端。
那么,此行考察,来自香港商界的代表对贵州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11月6日,这个星期一的上午,在香港贸易发展局较为宽敞的会议室里,该局副总裁黄锦辉爽朗“点题”:目的有二。其一是考察贵州在不同领域有什么商机?其二是鼓励贵州企业利用信息发达的香港作平台,走向世界。
“互惠共赢”。这是黔港双方共同的期盼,更是成功合作的市场法则。
而从较为宏观的层面,黄锦辉进一步“放大背景”就黔港合作的深层意义作了精当的分析:香港首次被国家纳入“十一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金融、旅游、物流及贸易中心的地位。香港多年来投资内地,大多只集中一些省市,并局限于某几类工业,香港于内地投资的宽度、深度都希望能够加强。随着中央正式启动泛珠三角合作的计划,泛珠三角地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后,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地区。而贵州与香港资源的互补性很大,香港的发展明显受限于自然资源,贵州凭其旅游、能源、矿产、中药材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会成为香港深化区域合作力促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略伙伴。
合作的空间看来很大,那么具体到操作会如何呢?
对贵州记者最为关注的具体投资项目,无论是香港贸发局还是经济发展与劳工局的官员都表示:政府把企业带到贵州,到了贵州、有了交流,他们会心中有数,具体项目由100多家企业自己决定。
几番追问未果,方悟:“小政府,大市场”,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听得多,见得少。
“这次考察,将是未来更大规模的港黔互访活动的前奏”,香港政府部门有关人士乐观地预言。黔港合作,实际唱主角的当是商界企业家。而记者在采访中听新结识的香港商界朋友诙谐地说,他们知道贵州最多的也就是:一个瓶子———茅台,一棵树子———黄果树,去过贵州的人可能还知道有一栋房子———遵义会议会址。因为对贵州了解不多,对贵州的期待很多。
也许正因为有了诸多的期待,这次即将到访贵州的港商团队几乎集纳了他们所有可能与贵州对接的资源优势,从旅游业方面的酒店投资管理、旅游设施开发,餐饮、零售,至市场推广、包装印刷,人才培训,以及预期的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会越来越多地需要的物流、基建、法律、会计、金融以及现代服务业等。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能单独推动旅游。除了旅游应该看看还有什么机会?”香港旅游发展局总干事臧明华女士之言或许部分道破了香港商界人士踊跃参与贵州行的心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