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厚土投资置业热土居住旅游乐土和谐社会净土
梅州:6条高速优化区位
走出围龙看梅州 开放梅州
一条条高速公路为梅州编织出星罗棋布的交通网,梅州从以前的“粤东北边远山区”摇身变为“一个次沿海地区”,升级为闽粤赣三地的交通枢纽,开放的交通网拓展了梅州的视野和空间。 走出围龙,走出山门,开放梅州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在明天开幕的第四届“山洽会”上,梅州拟签约247个合同项目,总投资额达331亿元。
从延续了上千年的建筑围龙,到21世纪的走出围龙,梅州一改多年封闭的姿态,以全新的开放式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下,梅州人民正通过自己辛勤搭建的舞台一步步融入大珠三角、泛珠三角,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认识梅州。“世界客都”,既是梅州对自身的肯定,也是世界对梅州的认可。“开放”的姿态,使梅州站在了一个战略新高点上。
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中,“开放梅州”战略是其中之一,在“四个梅州”战略中起到先导性、决定性的作用。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这样阐释:“开放梅州,就是跳出梅州看梅州,面向世界看梅州,放眼未来看梅州,坚决革除自我封闭思想,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
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开放梅州”发展战略的决策完全符合梅州山区的实际。走入今日梅州,一个变化中的新梅州扑面而来,到处都在兴工动土,到处都活力绽放。
后无追兵形势逼人
解放思想走出围龙
尽管改革开放已20多年,但梅州欠发达、贫困落后的面貌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全省差距仍在拉大,脱贫奔康任务较为艰巨。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梅州当前的后进地位。根据2002年的全省5个山区市综合实力排名,梅州市处于中下游的地位。其经济增长低于广东全省平均速度。2003年梅州人均GDP只有5894元,落后于全省水平10年。
在省内兄弟市之间你追我赶的迫人态势下,梅州却面临“后无追兵”的境地。无论是与历史纵比,还是与兄弟市县横比,梅州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紧迫感。梅州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它极需一场革新,使之脱胎换骨。
2002年,梅州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研,请专家为梅州把脉找“穷根”。专家开方是:要治穷,不仅要走出地理区位的围龙,更要走出思想观念的围龙。
建闽粤赣交通枢纽
六条高速进出梅州
梅州穷,首先是穷在地处山区。开放梅州,首先是大力发展交通业,铺设立体的高速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交通网络来破解梅州的区位劣势,走出区位围龙。
近年来,随着梅揭高速、梅河高速的开通,从广州到梅州仅需4个小时左右,梅州被纳入珠三角的4小时经济圈;随着汕梅高速的开通,梅州到汕头只需2个小时,昔日的偏远山区晋级为“次沿海地区”。而“十一五”期间,梅州还计划投资193.56亿元在公路建设上,围绕构筑闽粤赣交通枢纽,加快梅龙、梅漳、梅赣、兴畲等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到2008年全市8个县(市)都能通上高速公路,打通连接广州、深圳、汕头等发达地区和连接江西、福建的快捷通道,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目标,使梅州真正成为连接粤东北、闽西南和赣东南区域的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地拉近了梅州与珠三角、泛珠三角之间的时空距离。除了看重地方的优惠政策外,投资者最看重一个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到梅州的高速公路开通了,大批看好梅州环境和对梅州怀有深厚感情的投资者蜂拥而至。有位曾因梅州太偏远而退出对梅州投资的侨胞不无感慨地说:“很想回乡投资,但以前从珠三角到梅州一趟要花一整天,时间、物流成本花不起,人流少,给谁做生意?如今广州到梅州一天就可跑个来回,人流旺,物流便利,环境好,所以我回来了。”
开放观念思维碰撞
政府亲商效率提高
开放梅州,更是思想观念的大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文化、教育、生活体系。手机、网络、信息化的逐渐普及使梅州跟外面世界的联系更直接,思想碰撞更激烈,开放程度更大。
梅州市委、市政府从上到下倡导开放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视野,办起“开放论坛”,邀请国内、省内专家为梅州经济把脉,引起百家争鸣,引来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有效地加快了梅州人民思想解放的步伐。
技术、人才缺乏怎么办?梅州再出新招,它与香港、广州等地共建人才培训基地,与广东省高校合作,如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立梅州研究院,与广东省社科院建立梅州分院,使之成为梅州的科研实验基地,在技术、知识上全方位跟国内外信息对接。
观念更新换来政府部门的亲政、亲民。企业家们切切实实地感到政府的服务意识在改变。五洲电路板有限公司负责人谢钦元说:两年多来,各级领导思想越来越开放,特别是在服务企业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五洲电路在梅州越做越大,注册资金从刚开始的15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3963万元。原来准备在外面搞的项目,现在都有意转到梅州来。
来自上海的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明祥说:“梅江区政府的服务是全程式的服务,效率之高出乎我的意料。今年4月,我引进苏宁电器,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办好了全部的手续。梅州的干部开放意识强了、办事效率提高了。”
走出去广招天下客
引进来迎纳八方财
打开山门,商机无限。从2003年起,“华侨之乡”梅州广泛吸收和利用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建立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内外源型经济全面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抓住珠三角产业转型的机遇,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梅州,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2003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投入到梅州市的资金以年均30%的幅度增长。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签订意向投资企业(项目)2386个,意向投资总额共达755.56亿元。700多亿资金的高强度投入,促进了梅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年多来,梅州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电子、机械、机电、电力、陶瓷、生物制药、农林产品深加工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注重培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已初步完成由资源依赖型或资源消耗型为主向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转变。
高端访谈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
借“山洽会”东风推动梅州又快又好发展
“8·7”矿难一年后的梅州,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来第四届“山洽会”盛会。“山洽会”召开前夕,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梅州经济走出低谷
记者:“8·7”矿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年来,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出现大倒退大滑坡?
刘日知:事实证明,梅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面对矿难造成的影响,破难攻坚,牢记德江书记、华华省长视察梅州时的嘱托:“把困难踩在脚下,把希望握在手中”。经济打好攻坚战,社会过好稳定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有效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以“山洽会”为龙头,大打经济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低谷,呈现稳步回升之势。今年1-3季度,GDP、财政收入两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呈现逐季上升态势。梅州已挺过“8·7”矿难艰难时刻。
抓住机遇加速转型
记者:“十一五”开局,梅州市为何把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梅州市要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刘日知:梅州兴宁发生的“8·7”矿难,表面看来,是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但在更深层次上却暴露出梅州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局限性。面对矿难后遗症,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强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拿出了一整套有关指导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方案。
以“山洽会”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巩固提高电力、烟草两大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机电、电子信息、铜系列加工、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陶瓷、工艺等特色产业,严格控制污染大、能耗高的落后产业,形成资源型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非资源型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
此次“山洽会”,梅州市已落实签约项目247个,预计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合作领域有基础设施、工业制造、服务贸易、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主要包括能源(火电、水电)、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建材陶瓷、石油化工、旅游、商贸、仓储运输、房地产等产业,为梅州的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动力。
科学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梅州
记者:山区是广东的生态屏障,梅州作为后发地区,如何在发展中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刘日知:工业化是梅州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对此我们决不动摇。但是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新的工业化战略和策略,两条底线不能冲破:第一是不能把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机制和能力破坏掉;第二是不能引进排他性强的产业或项目进入,如果引进一个项目污染破坏力很强,其它产业就不能或不愿进来了,这一类项目哪怕投资再大,也坚决不让进。
记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梅州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刘日知:我们的总目标是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基本原则是更新理念,科学发展;富民为先,为民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和谐,安全发展。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团结拼搏,抓好发展经济,新农村建设,振兴文教,依法治市,平安建设,党的建设六项重点工作,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梅州。
记者观察
四轮驱动 科学发展
陈韩晖
一派崭新的开放态势,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矿难一年后的梅州,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来第四届“山洽会”盛会。
一年前,梅州经济一度跌入低谷,矿难后的梅州,仅全部退出煤炭行业的直接损失就达25亿元!其它以煤炭为能源的火电、水泥、陶瓷等相关行业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5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4.8、14.1和17.5个百分点。当时有人曾担心地预言,“梅州十年翻不了身!”
一年后,梅州经济不但没倒退,反而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今年以来梅州市经济增长曲线,直观形象地折射出其一步步走出谷底的步履:第一季GDP增幅为2.8%,上半年这一数字上升到7.7%,前三季度又上升到9.1%,预计全年的增速能达到10%左右。
短短一年多时间,梅州重新步入发展轨道的背后蕴藏着什么?矿难后的梅州,迅速从谷底爬升的动力,一方面是“工业梅州”战略谋势布局打下的基础,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来源于客家文化不断走出“围龙”,走向开放的思想根基。
客家文化博大庞杂,然而最易切入客家人内心的,就是“围龙屋”了。千百年前背负着中原河洛文明辗转南迁,最终在闽粤赣交界处形成独特民系的客家人,以“处处为客”、“四海为家”扬名。纵观客家人1000多年的迁徙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从土围,到土楼,到围龙屋,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2002年底,梅州市新一届班子上任伊始,摆在面前的课题是: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浪潮,面对省内兄弟市你追我赶的逼人态势,梅州加快发展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初,新一届班子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开放为先导、工业为核心、生态为基础、文化为动力,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四个梅州”战略的先导是“开放梅州”,用开放来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在封闭条件下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其发展离不开外来的资金、技术,更离不开外来的先进观念和管理方式。
“四个梅州”战略的核心是“工业梅州”,把发展的主攻方向定在工业,抓住了梅州发展的主要矛盾,因为工业落后是梅州经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2003年,梅州工业化率只有28%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作为广东的欠发达地区,怎样才能积累起足够的发展资金?答案是加快工业化。必须拥有较发达的工业,梅州才能跳出“低水平陷阱”,实现跨越发展。
“四个梅州”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生态梅州”提倡适度工业化,反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注重产业协调,注重文化内涵、注重生态保护。
而“文化梅州”战略的实施,则启动文化产业的战车,在打造客家人精神家园上做文章,发挥经济文化资源的聚集和辐射功能,促进文化经济的融合。
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是梅州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一大创新,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梅州实际,探索出一条山区加快发展的新思路。
开放、工业、生态、文化“四轮驱动”,梅州正发力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也正因为这样,矿难后的梅州才能浴火重生,走出低谷。走出围龙,开放梅州,开阔了梅州发展的视野,启动了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助力“梅州快车”融入到全省、全国、全球的发展轨道中……
背景
“四个梅州”发展战略
以开放梅州为先导,以工业梅州为核心,以生态梅州为基础,以文化梅州为动力。
开放梅州:全方位对外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契机,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积极的姿态、宽广的眼界、博大的胸襟敞开山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推动全市思想、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工业梅州: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以增强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梅州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生态梅州:建成全省生态经济区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良好的生态林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生态旅游体系、生态城市体系和生态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生态质量,逐步把梅州建设成为全省的生态经济区。
文化梅州:建设文化强市
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法律素质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善于学习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大力推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文化强市。
点击梅州
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位于粤东北部,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人。
梅州是“世界客都”。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梅州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梅州是“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
梅州是“中国客家菜之乡”。
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
梅州拥有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苏稻香 陈韩晖 通讯员 凌峰 肖伟光
摄影:本报记者 郎树臣(资料图片由梅州市委提供)
版式统筹:谭爱东 题图为:梅城新貌
图:
梅河高速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