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天气渐凉,福建省福州、莆田海域的“海底捞宝热”也逐渐降温,但非法打捞行为不仅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而且严重破坏水下文物遗存。记者近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渔民无心捕鱼,全想海底捞宝
2005年6月,福建省平潭县“碗礁一号”古沉船遗址被发现后,“海底捞宝热”在当地掀起,并迅速蔓延至南面的莆田市南日群岛海域。 今年以来,在“碗礁一号”附近海域和平潭大练岛附近海域陆续新发现古沉船文物,一些不法分子再掀盗捞狂潮。
据国家水下考古中心领队、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介绍,去年“碗礁一号”古瓷器被盗捞很多,在沉船的若干个船舱中,有一个船舱被盗光了。在“碗礁一号”与大练岛古沉船之间,一条明朝万历年间的沉船已被捞空。今年9月10日至12日,非法打捞者对大练岛古沉船连续盗捞了两三个晚上。
莆田市公安边防支队船艇大队大队长郑剑上说:“莆田南日群岛暗礁多,发现古沉船也多,当地渔民已没有心思去捕鱼。小日岛附近有一个村,村民一度全都去打捞水下文物。”
非法打捞不仅掠走大批文物,而且手法野蛮、粗暴,严重破坏水下文物遗存。莆田市博物馆专家黄文格说,渔民缺少文物保护的意识,从打捞上来的文物看,很多瓷器在打捞中被破坏。
今年9月1日,莆田边防官兵在南日群岛东沙屿海域截获2艘平潭籍非法打捞船,在其中一艘船的机舱内竟查获大批炸药、雷管、导火线。据非法打捞者交代,如果打捞不顺利,他们就用炸药实施海底爆破,再用船吊机配上大型铁抓手沉入海底挖掘。从现场缴获的古玉镯及其残段来看,野蛮打捞对文物的破坏严重。
盗捞团伙组织化、公司化
莆田市公安边防支队南日边防派出所所长林春凤说,在去年查获的非法打捞海底古瓷器案件中,盗捞者驾乘的只是木质小渔船,航速慢,机动性差;潜水者使用的也是极其简陋的潜水设备。而今年查获的几起同类案件中,不法分子使用的木质小渔船变成了大马力机船或高速摩托艇,潜水设备也换成了进口的先进潜海设备。
据了解,为了获得更大利润,非法打捞活动开始出现组织化、公司化趋势,盗捞者加大资金投入,结成临时性的股份公司,潜水员利用潜水技术和设备入股,按股分红。典型的公司模式是:文物贩子资金+专业潜水员技术+本地渔民对海况的熟悉。
莆田边防人士介绍说,一般一个公司有20人至30人,莆田大概有10多个这样的公司。一些文物玩家直接在打捞现场鉴定,如果认定是比较珍贵的文物,马上用摩托艇转移。上岸后再使用数码相机对文物拍照,并通过互联网传到外地的文物买家手里。珍贵的文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销售出去,一种是直接在海上与台湾船只进行交易,另一种是陆上交易,主要卖给香港、上海等地的文物贩子。
今年9月14日,一个盗捞团伙在平潭大练海域摸黑“作业”时,被预伏守候的边防官兵查获。初步审查发现,该团伙的14名成员分别来自福建长乐、平潭和广西等地,为首的是一个姓陈的长乐人。今年8月,他打听到大练附近海域有古沉船文物后,就产生了非法打捞的念头,并陆续联系了平潭当地一些熟悉海况的人,他们合股集资购买了一艘摩托艇和潜水设备,从广西请来5名潜水员,并约定获利后按股份大小分红。据一名潜水员交代,他们虽然知道私自打捞海底文物是非法的,但经不住金钱诱惑,还是专门从广西赶来接了这个活。
海底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
关于福建沿海古沉船文物的价值,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说,“碗礁一号”沉船载的是康熙年间的景德镇青花瓷,那条被盗捞者捞空的明朝万历年间的沉船载的是明代青花瓷,大练岛沉船装的是元末明初的浙江龙泉窑瓷器,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福建省考古队队长栗建安介绍说,台湾海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商船走向世界的要冲,因此福建沿海沉船遗址较多,水下文物遗存丰富。这些海底文物对研究中国的陶瓷史、贸易史、造船史、航海史,有着重要价值。
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部分渔民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海里的文物就像海里的鱼虾一样,谁捞到就是谁的。而《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我国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因此,对渔民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鉴于古沉船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最近福州市政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保护措施。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刘锡辉介绍说,市里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打击非法盗捞行为。10月10日,平潭县逮捕了17名非法打捞者。
据福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钟振义介绍,自“碗礁一号”发现以来,福州边防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巡逻警戒,并印发宣传单,劝阻、制止群众打捞文物,同时组织专项打击行动。截至目前,已查获非法打捞、贩卖古沉船文物案件25起,收缴古瓷器2764件,抓获涉案人员145名。
眼下已是初冬时节,天气转凉,海水温度随之下降,盗捞活动也逐渐降温。但明年会不会卷土重来?莆田市博物馆副馆长柯凤梅说,保护海底文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应出台针对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