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尚“尚”什么?
撰稿/钱亦蕉(记者)
作为一个横跨时尚、娱乐、影视、音乐和体育等诸多领域的颁奖典礼,往年的中国风尚大典总是把重点放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身上,而今年,主办方时尚传媒(Channel Young)却为普通人群留了一席之地。风尚大典举行前夕,时尚传媒发布了其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制作的《2006中国风尚指数》调查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城市居民(抽样调查了上海、广州、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7个城市2000多人)在近几年内的生活变化与观念变迁。 同时,一场由众多时尚人物参与的“中国风尚论坛”,也打破了民间对时尚的诸多误读。
“风尚”二字颠倒过来就是“尚风”,在城市居民逐步富裕起来的同时,我们究竟应该尚怎样的风,提倡怎样的生活理念呢?
幸福感与金钱无关
衣橱渐丰、厨房渐空,这是本次调查的一大发现。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城市居民平均每人花费675元,添置了4.6件衣物。80年代人追新求异,衣物添置频率最高6.4件;70年代人经济实力强,单件价格最贵170元/件;收入越高,购置衣物的频率和价格都越高。与此相对的,是厨房利用率越来越低,而且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家庭,其厨房利用率往往越低。本次风尚指数调研发现,城市居民厨房总体利用率为63.9%,在成员为40-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生人的四类家庭中,厨房利用率逐步递减,40-50年代家庭的厨房利用率为77.4%,而在80年代家庭中,利用率只有47.1%。厨房越来越空闲,是因为越来越频繁地到外面就餐,有1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奢侈消费之一就是到外面去“撮饭”!
负责调查的零点集团首席信息官冯晞博士认为,有时高收入并不能带来幸福感,丰衣足食之后,与家人共享天伦才是增加满足感的源泉。而厨房利用率低,则降低了家庭美好气氛。冯博士还用自己在美国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为例证,其实,西方人是很注重与家人一起进餐的。在中国,商务、朋友往往邀约晚餐,因为吃完饭后还可以有时间安排其他活动,有人甚至觉得一周七天如果都回家吃饭是一件不正常的事。而在西方,一般人都只愿意约午餐,因为晚餐98%以上是要回家和家人共享的。是在外“行乐”,还是回家体味幸福,年轻一代需要“拨乱反正”。
钱多未必生活快乐还表现在住房消费上。根据这次调查,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采取贷款买房方式的比例越高(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家庭中,贷款买房比例为63.2%,月均收入1500元以下家庭中,这一比例仅为2.1%),住房总价越高,贷款额度也越高。由于贷款买房已成了现阶段的一个生活风尚,所以,高收入群体反而会背上巨额贷款,成为“负翁”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的生活更有压力,自然离幸福更远。不过,冯博士表示,“在‘安身立命’传统观念和住房符号化并行的时代,有经济实力却只租房不买房的群体已经悄然出现。”调查显示,在租房人群(占总数的36.1%)中,有将近一半人不是因为经济条件,而只是因为生活态度才选择租房。
风尚指数还对人际交往进行了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网络朋友,特别是80年代生人,他们中51.6%有网友,人均拥有6.9个网友,每天与网友网络聊天时间达77.1分钟。还有很多是名片朋友,平时不怎么联系,需要联系时必须去翻名片查找电话号码。而网友和名片朋友基本上都不可能成为密友,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根本没什么朋友。另一方面,收入高、学历高,和家人交流沟通、和邻居交往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城市居民平均每天与家人聊天相处的时间为57分钟,仅有1/4城市居民平时与邻居有交往。对传统交友圈子的漠视让现在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舍近求远、广接触浅耕耘的特点。冯博士认为,泛泛之交取代了亲密好友,是都市人变得不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往往越有钱,越交不到朋友。
时尚误读
冯晞博士还提出,根据这次风尚指数所显示的,中国的奢侈消费时代已经开始,到2020年,中国在奢侈品消费方面将与目前的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日本平分秋色。
奢侈消费,代代不同。风尚指数调研发现,40-50年代生人以家电为主,60年代生人最喜欢饭店吃饭和手表首饰,70年代生人奢侈消费集中在旅游上,而80年代生人最喜欢电脑和衣物。调查显示:近两成受访者有为了买某件奢侈品(比较贵,但是使用价值并不大)而攒一段时间钱的经历,表明城市居民奢侈品消费欲求超过实际消费能力;12.3%受访者有买完奢侈品之后后悔的经历,说明奢侈品消费有一定的冲动盲目性。
时尚传媒总经理李勇认为“当代中国对欧洲时尚文化有误读”,别人主张的是快乐生活,享受生活每一天;而我们有些人,追求的是穷奢极侈,一边使用奢侈品,一边却内心焦虑。李勇举例说,现在年轻人讲“提前消费”、“月光族”,有些人为了买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奢侈品而辛苦攒钱,买了之后,又为什么时候用、什么场合用,是不是过时等等焦虑,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在风尚论坛上,时尚名人靳羽西也谈到了中国人对时尚的误读。有些人认为越奇怪越时尚,还有些人认为越贵就越时尚,这种观念都有问题。“中国人总以为只有进入中国的时尚品牌才是高级品牌,这是对品牌的误解。有些人盲目追求顶级品牌,不管适不适合,都往身上穿戴,其实追求时尚要扬长避短。最适合你的才是时尚,最适合你的可能是永远的时尚”,羽西说,“我们不要做时尚的奴隶。”
李勇觉得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如何享受亲情和生活了。有些人与客户呆在一起的时间比陪伴孩子家人的时间要多得多,而调查也显示,有超过41%的人觉得周末和工作日一样累或者比工作日更累。而他几日前出差欧洲,9点开会,主人却6:30把他叫醒,就为了让他到特地安排的座位享受“阳光早餐”——在餐厅的某个位置,7点左右可以看到太阳升起,并感受到阳光普照全身的惬意。真正的幸福就存在于平淡生活中,是要用心去体会的,我们往往走得太快,而无心去欣赏身边普通的美了。
李勇预测,快速变化的中国,其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面临更深刻的变革,提升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会出现井喷。这次时尚传媒发起中国风尚论坛,就是为了讨论更优质的生活方式。
新事物、新观念
本次风尚指数的调查,有很多趋势都是平常大家已经感觉得到,只是没有这么明确的数据支持而已,但也有一些结果连负责调查的冯晞都感到有些新鲜甚至出乎意料。
其一就是婚恋观念的变化,姐弟恋、老妻少夫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完全不接受姐弟恋的在受访人群中只占22.7%,对老妻少夫持否定态度的也仅32.2%。进一步调查显示,姐弟恋可接受度:女大男4.2岁;老妻少夫可接受度:女大男5.4岁。这或许真是当代人婚恋新风尚了。
在婚恋方面,除了女大男小接受度提高以外,城市适婚男女还出现了“要婚约不要约束,要感情更要理性”的新现象。对于40-50年代生人来说完全陌生的婚姻财产公证在70-80年代生人中悄然兴起,在70年代生人未婚、80年代生人未婚者中,分别有17.9%和21.9%的人计划今后结婚之前要做婚前财产公证。个人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5.1%。另外,在40-50年代生人、60年代生人家庭中,均有九成左右的夫妻婚后财产完全集中在一起,夫妻共同管理或者是交由其中较具有理财能力者管理。但是,在70-80年代生人未婚者中,有超过20%的人计划结婚之后会完全拥有或部分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而计划结婚之后家庭财务实行AA制,夫妻二人各自打理各自财产者比例也达9%。
男色是本次调查发现的又一新生事物。美容护肤曾经是女性的专利,男性美容从一开始的羞答答出场,到如今已是进入普通百姓家。本次调研显示,33.4%的受访家庭中有男性美容护肤品,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中备有男性美容护肤品比例更是超过半数。相对而言,有着更强经济实力的70年代生人男性更注重外表,而上海、北京也是最崇尚男色的城市。与男色相对的是女权,有自有住房的受访家庭中,24.1%家庭房产证中第一房主是女性,女性在社会家庭中地位提升可见一斑。
在交友方面,异性密友成为新风尚,40-50年代生人、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到80年代生人,异性密友呈递增趋势,80年代生人受访者中仅58.2%选择“同性密友多”。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