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网武汉11月15日电(记者艾启平)今年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两件国宝文物——曾侯乙尊和越王勾践剑再次引起媒体关注。有专家否定中国青铜时代存在失蜡铸造技术,又称发现越王勾践剑上神秘的菱形暗格纹是“铸槽填锡”而产生的缺陷,由此断定“这属于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设计上的失误”。
越王勾践剑于一九六五年在湖北江陵出土,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仍多次被商业炒作。二00六年,某杂志第四期刊登了题为《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中的几个问题研究》的文章,称发现了该剑上四十年来未发现的新现象,引起中国考古界、科技史界和湖北省文博界的惊异。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认为,该文作者共五人,其中三人是从事分析检测的,但他们既不对文物作任何分析检测,又未全面了解或读懂前人的研究成果,仅凭肉眼观察,以其主观臆断的工艺方法试验不成菱形纹饰,就断定这是“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设计上的失误”,缺少科学依据。
此前的二000年,杭州某广告公司用三氯化铁腐蚀出菱形纹饰。在请有关专家开仿制鉴定会后,该公司宣传称“复制成功”,并高价出售。此后,有权威媒体用电子探针上的分析镜头,将错误的二次铸造作为菱形纹饰成形技术予以宣传。
二00四年,湖北荆州有人宣称越王勾践剑五大铸件难题被攻克,“高仿”成功,于是“仗剑赴京”,并获京城专家“破解了勾践剑制作诸多谜团”等溢美之词。铸剑者坦陈,一把“高仿真”剑成本不高,但如果算上其中蕴涵的知识含量,一把剑的报价应在三万元人民币左右。
更离奇的是,二00五年,有位曾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的“文物泰斗”,宣称在北京文物市场以一千八百元淘到一把真品“越王勾践剑”,还通过媒体大肆炒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越王勾践剑菱形纹饰形成之谜早已破解。中国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掌握了金属表面合金化的“高新技术”——金属膏剂涂层加热扩散工艺。越王勾践剑的有纹饰处与青铜剑基体树枝晶浑然一体,典型铸态组织表明菱形纹饰是铸剑之后形成,绝非“铸槽”。纹饰呈黑色的原因,是越王勾践剑在墓室水溶液中经两千多年的浸泡腐蚀。
对上述作伪、“文物泰斗”收购赝品行为,馆藏“王者之剑”越王勾践剑的湖北省博物馆反应强烈。著名考古学家、前任馆长谭维四和陈中行等,均严正指出作伪者商业炒作的虚假成分,并表示需警惕伪劣之作进入文物市场对馆藏文物声誉造成的恶劣影响。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