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后,重庆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市因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90.71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旱情红色预警地区。3个月来,重庆人民手挽手、肩并肩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重庆媒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媒体在“抗旱救灾”舆论引导中的主体、主导、主流作用,为夺取重庆市抗旱、灭火、战高温以及减灾自救夺取决定性胜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王鸿举市长在总结表彰会上称赞重庆新闻媒体在这场抗旱救灾中,第一时间报道了全市干部群众抗旱救灾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士气,为夺取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和精神支柱。2006年记者节前夕,重庆市召开了抗旱救灾总结表彰大会,249个抗旱救灾先进集体和702名抗旱救灾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9日,重报集团党委共召开抗旱救灾新闻报道专题会议6次,各报刊网成立抗旱救灾新闻报道领导小组和特别报道组20多个,共投入采编力量近200人,推出特刊10多个,开辟专题30余个,开设专栏165个,占用版面600余个,刊发稿件8500余条。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了旱象初现、红色预警、全民抗旱、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成为集团有史以来,抗旱救灾新闻报道投入人员最多、投入版面最多、报道规模最大、报道效果最好的一次战役性报道。
重庆商报在“抗御伏旱·体察民情”专栏里采访报道了“挤进公交蒸桑拿,王鸿举市长冒汗听民意”的新闻报道了,王市长挤上一辆公交车,边擦汗边与市民说心里话,亲手为驾驶员送上矿泉水;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市政府很快责成有关部门给予解决;出台“70岁老人免费坐空调车”、“低保人员增加补贴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等情况。
8月17日,重庆青年报开辟“重庆抗御特大伏旱”特别报道的专栏里,“新鲜蔬菜入渝,实行最高限价,105家超市今起‘零利润卖菜’”关注老百姓的生活。
8月30日,重庆时报报道了“市长怒斥‘发旱财’责令揪出电煤掺假者”后,随即记者唐凯冒着摄氏40多度高温暗访电煤生产地綦江县周边地区,写出了“黑心老板深夜疯狂生产Y电煤”进行了曝光,引起重庆市政府很快进行了处理。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各新闻单位和业务部门,除了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之外,广电集团(总台)还发动员工为灾区人民捐款,并于8月23日晚组织实施了《2006年重庆市抗旱赈灾大型电视直播活动》,在发动各界力量抗旱赈灾,从精神上鼓舞市民抗灾自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8月23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各媒体共播出抗旱救灾方面的报道1300余条,其中电视1100余条,广播150余条,网络100余条。
报道典型鼓舞人心
在历时100多天艰苦卓绝的奋战中,重庆市先后发生了116起森林火灾,在对这一系列突发性报道中,各媒体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好报道。重点对抗火英雄何伟、送水途中不幸遇难的车涛等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及广大驻渝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及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谱写了新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崭新篇章。
重庆日报在对救火英雄何伟的报道中,社会新闻部全力以赴,得悉何伟救火摔下悬崖,生命垂危后,立即派出两名记者到基层深挖何伟的先进事迹,并在何伟牺牲当日,在同城媒体中抢先刊发了英雄何伟的一篇2500字的通讯,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抗旱结束后,该报又将何伟事迹带来的社会影响融合其先进事迹进行了5000字的长篇报道,得到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朱明国的高度评价。
重庆日报重点推出“时代先锋——抗旱救灾一线共产党人”、“抗旱救灾群英谱”两个专栏,及时报道了一大批先进基层单位和个人。从8月31日起,重庆日报又腾出一版版面,专门用于刊发重庆市抗旱救灾的重要新闻和基层的典型报道,将惯例在一版刊发市领导活动稿件一律安排到二版刊发,充分体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这一做法受到广州日报的关注。重庆晚报刊发了“基层党员优先把水让给群众”的报道,重庆晨报派出三队人马东进库区,西走渝西,南下綦江、万盛,及时报道一线基层党员、党组织的抗旱工作;重庆商报独家报道了“市政府拟用火车向綦江送水”。三峡都市报刊发了《老党员每天给八旬婆婆送水》、《党员一面旗,干部一面镜》、《残疾村支书的送水行动》等一线报道感人至深。重庆法制报重点报道了公安、武警、消防部门在抗旱救灾中无私奉献、艰苦鏖战、不畏艰辛、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刊发了《烈日炎炎磨利剑》、《千余武警三昼夜灭火260余处》、《武警肩挑背扛为民送水》等稿件,现场感强、直观、感人。
解释性报道为读者心理解压、心灵解惑
面对百年不遇的旱灾,“今年重庆为什么这么热?”、“还要热多久?”、“如何防暑解温?”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对此,重报集团报纸充分发挥评论、言论和解释性报道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心理解压、心灵解惑。
重庆日报及时撰写了10余篇抗旱防火战高温系列评论及本报评论员文章,同时,开设了“抗旱防汛防病健康知识”专栏;重庆晚报在及时推出“晚报时评”的同时,确定了“高温新闻”的报道角度放在对今年夏天气温的预测和对热天的解释上。报道了今年夏天天气的基本走势,向市民解答了今年夏天不会受到闰七月的影响。在出现首次连晴高温后,该报又适时推出了重庆夏天为什么感觉越来越热的解释性报道,向市民解释“感觉热”的几大原因,以缓解市民对热的恐惧心理。重庆晨报及时刊发了《百年大旱,百年机遇》的评论,同时,跑气象新闻的记者张玢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傍晚6点及时掌握、报道高温天气情况;重庆商报也对高温的成因进行了报道。
赈灾救灾报道激励全社会参与抗旱救灾
面对百年不遇的旱灾,社会各界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亲帮亲、邻帮邻、强扶弱、富济贫,全市各行业、各战线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团结一心,共渡困难,奏响社会主义大家庭大团结、大协作的最强音,激发全市人民抗旱救灾的勇气、意志和力量。
重庆日报开设了“大旱虽无情爱心洒甘霖”、“抗旱攻坚战”、“高温下的建设者”、“战胜困难恢复生产”、“赈灾捐款背后的故事”等专栏,及时报道重庆市赈灾救灾情况;重庆晚报从“高温干旱考验重庆城”到“高温考重庆”到“众志成城决战干旱”,以专题报道的形式渐进反映了重庆人“越旱越强”的精神。同时新开辟了一个摄影专栏———抗旱纪实,专门记录抗旱中人们行为,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重庆人决战旱魔的决心。该报还派遣记者专程赴新疆半个月,下到团场、下到连队,与广大民工同吃同住。重庆晨报在头版推出《携起手来,我们共同抗旱救灾》的倡仪书,并与重庆市卫生局联合组织赈灾医疗队奔赴綦江;重庆商报举办了“大型赈灾义演”、“今日义卖募捐”等活动。同时,各报还对科技抗旱、人工增雨等进行了充分报道。
按照8月18日市委二届第142次常委会议关于举办抗旱赈灾大型演出活动的要求,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承担起“2006年重庆市抗旱赈灾大型电视直播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整个直播活动从当晚18时正式开始,到23:40时结束。活动分新闻直播和赈灾义演直播晚会两大部分,为了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集团(总台)调动电视新闻、文艺、活动等多种元素,全景式地展示抗旱赈灾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并穿插文艺演出和直播现场捐赠场面,整个活动秩序井然、高潮迭起,节目编排精彩纷呈、感人肺腑。到当晚晚会结束时,共募集救灾款1.2亿元。
现场报道展示新闻工作者的时代风采
连晴高温,旱魔肆虐,大火无情,考验着重庆人民,同时更考验着新闻记者。重庆日报记者关媛媛在抗旱现场采写了《看水稻专家烈日下选种》的好稿;重庆日报首席记者罗成友常常在下午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行走田坎;科教部记者王晓军身患感冒,坚持到长寿湖采访。摄影部记者熊明背着重达20多斤的摄影包,衣服拧得出汗水;通联部主任张国勇带领记者深入綦江县采访,与当地老百姓一起打井。重庆晚报的记者为了一个主题,一天连跑四五个乡镇。在高温下,采写了《高坡送水解急难累死两匹马》、《一家打井救助200邻居》等现场感强的新闻,这些报道不仅记者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重庆晨报首席记者夏显虎今年在三峡库区采访时,在发现当地连晴多日未下雨的情况下,及时与万州、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忠县、丰都、石柱等区县救灾办联系,写出了《大旱缺水忠县告急68.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绝收》的报道,成为国内媒体报道重庆旱情的第一人。
8月12日晚,重庆南山发生森林火灾,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天天630》夜间值班记者邢钰迅速出动,进行采访报道。记者深夜一人在火场逗留采访近4小时,直至凌晨4点才从山上下来。8月14日,重庆江北区铁山坪突发森林大火,电视新闻中心《天天630》栏目记者邢钰和曾磊再次迅速出动,前往火灾现场。由于车辆无法到达,两名记者借助新闻灯步行山路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着火点进行采访拍摄。当日气温很高,加之山火炙烤,两名记者在火场周围拍摄近3个小时,几乎脱水,但仍坚持采访报道,直至火势得以完全控制。近两个月以来,广播记者新闻频率的记者几乎都是全体出击、全天出击,很多同志在区县是顶着烈日连续作战,前一天在綦江,第二天早晨就出现在万州,甚至晚上8:00出发赴灾区采访。他们通过连线、发录音专稿等形式,发回来自抗旱救灾第一线的声音。
扎实有效的报道工作不仅得到听众、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看了《抗旱大行动》后批示:“《抗旱大行动》策划好,播出效果好。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救灾有作为的行动,采取的各种措施,感受关怀,看到希望,增强战胜灾害的信心。号召动员全社会力量众志成城,抗旱救灾……请宣传部代表市委问候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的记者和同志们。”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