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Ⅱ的重来和苏丹红的重来
SK-Ⅱ月底就要返回商场继续销售,距离国家相关部门检查出SK-Ⅱ含有禁用成分钕和铬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回想事件发生之初,SK-Ⅱ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事情发生的第二天便发表声明并接受消费者的退货,并随事情进展最终暂停了产品的销售。 但这其中最大的悬疑就是,新来的SK-Ⅱ解决了含铬、钕的问题了吗?我们是不是还要生活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设定化妆品中铬和钕可以接受的含量水平到底是多少,也没有一个安全限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正常使用含微量铬和钕的化妆品对消费者健康风险较低,截至目前,国内未证实有因为化妆品含有微量铬和钕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报告”这样混沌的概念当中?
SK-Ⅱ的重来并没有完全解决笔者心中的困惑,而跟商场化妆品销售人员的交流中听到的“说法”更让笔者有理由担心:谁家化妆品没点“毒”啊,SK-Ⅱ倒霉而已。化妆品如何敢如此不惧“毒”,不怕“毒”发?倚仗的就是卖方的信息控制权,根本没给买方实实在在的权利———知情权。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周”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反映:卖方是圆周,买方是圆心,随着圆周———卖方不断地扩大产品信息量、技术量,圆心上的买方到圆周的半径———相关产品信息———就越远,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也就越来越不利于消费者。
SK-Ⅱ的问题如果勉强算解决了,那苏丹红的重来就有必要让我们对当前的消费品表示必要的担心了。去年3月份肯德基被查出食品中含有禁用成分苏丹红成为开头,举国上下开始谈“红”色变,历时近三四个月大家才从有毒食品事件中缓过神来。可最近河北红心鸭蛋里再次出现苏丹红后,我们开始有理由担心,已出现并“解决”了的“毒”品事件,不能被轻易放过,政府管理部门的严控是对消费者最直接的保障,我们不能再承受重现的风险。
而所有这些,根本的解决方式在于产品生产的源头上。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完全发挥出科研经费的力量,把消费品的检查和研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对“毒”品的监控、规范应该可以做到经常化了。
我们欢迎重来,重来毕竟有“改过”了的意味。但我们不欢迎把“改过”做成表面文章,应对过了检查机关,埋藏下更多的“毒”患,时不时地来敲打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文/本报记者 高法成 (责任编辑: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