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齐鲁看发展”特别报道之二本报记者马驰常玲何北剑傅淞岩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山东地位凸显———这个怀抱东岳泰山,坐拥全国近六分之一海岸线的省份,既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又有了一揽众山小的高度。 作为在新世纪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他们正谋划着一场发展模式的巨变。
山东经济向来具有“大象经济”的特征,也就是大企业占主流位置的“大企业经济”。走进山东,我们发现,山东正在崛起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其步伐更稳健、抗市场风险能力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面广量大。
从“大象经济”到“群象经济”
在“2005 C C T 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谭旭光和海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厚健当选;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和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也获提名奖。这些山东企业家,背后都有一个知名的品牌做支撑,他们实际上是企业品牌的代言人。
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机遇。某个名牌群体从一个个偶然出现的个体,到被统一贴上一个“品牌”的标签,首先是一个内部认同的过程,而这种认同往往首先基于一个相对特殊的生存环境。11月13日,青岛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刘歧涛在接受采访时说:青岛的品牌培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青岛的品牌培养早已超越质量,上升到文化的内涵。为此,市里成立了专门的品牌领导小组为企业的品牌包装服务。至2005年,海尔的冰箱和洗衣机共获得2个世界名牌产品,54个中国名牌产品,16件中国驰名商标。目前青岛苦心经营的的大企业战略得到了回报。据统计,在2005年,该市有4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10户企业超过50亿元,52户企业超过10亿元,其中海尔高达1039亿元,海信达到了334亿元。
山东是孔子的家乡,儒家主张的“达则兼济天下”如果用商业理念来阐释,可以理解为一种扩张欲。张瑞敏就这样带领海尔走向了世界。其实,这些大品牌的背后,无不暗含着解放思想,超越自我的一种创新精神。在海尔采访,该集团公司外宣部部长汲广强说,现在,外界对海尔的海外市场扩张模式仍有许多非议,但是我们的老总张瑞敏说过:只听到过海尔到美国设厂有风险,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提出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是不是更大。海尔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创世界品牌过程当中的风险,而不到美国设厂是必死无疑的风险。”
在山东许多大型国企的决策层看来,只有品牌问题解决了,企业才有可能摆脱“人治”,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离开谁都能转得动”的百年基业。只有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海信集团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2005年7月,采用我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的彩电下线,这款名为“信芯”的芯片,将彻底打破自中国生产彩电以来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历史,中国年产近7500万台彩电自此有了“中国芯”。它使一直处于电子业制造末端的中国企业将借此有信心和力量进入“充满知识和智慧”的产业链上游领域。周厚健这样告诫集团员工:“目前成功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不是拥有尖端或核心技术的。没有技术,海信成不了名牌;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知识产权这个DN A,‘百年海信’就只是个梦想。”
许振超,这名青岛港的技术工人,现在成了青岛港最著名的品牌代言人———2003年4月27日,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一举打破集装箱装卸船世界记录,这一业绩被青岛港命名为“振超效率”。眼下,在青岛的名牌战略里,开始被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刘歧涛对此解释说:品牌和商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标更多地运用于法律制度、企业管理和产品设计等方面;而品牌则是一个明显有市场意义倾向的概念,能体现企业的文化,代表产品及其生产者的形象。更多的时候,品牌成为一种质量、信誉和形象的代名词。
从“坐拥海洋”到“游必有方”
11月26日,日照港将迎来年度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的庆典。从日照港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山东做大港口经济的雄心:以青岛为核心,以烟台、日照为两翼,打造三个亿吨大港。
在中国长长的海岸线上,日照港令人刮目。2002年,港口吞吐量从突破3000万吨开始起飞,一路扶摇直上:2003年突破4000万吨,2004年突破5000万吨,2005年突破8000万吨,增速连年高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这种强劲势头今年依然持续。事实上,速度不仅仅是快慢的表述,在日照港,速度更被赋予了做大产业的全新内涵。日照港上世纪80年代建港后,一直难以跳出“煤码头”的瓶颈。处于北有青岛、南有连云港两大港口的“夹击”中,日照港的做大有自己的难处。进入2003年,全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铁矿石进口需求强劲。日照港的决策者敏锐意识到,这是突破“煤码头”瓶颈的机遇。到2005年,他们建成运输设备世界专业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的20万吨级和30万吨级矿石码头;同时加快建成散粮、木片、原油及液化等专业化、深水化专用码头。短短几年间,昔日的“煤码头”迅速发展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枢纽,全国最大的散粮、散装水泥和木片中转港,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基地和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并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大宗散货主枢纽港。
日照港发展思路的转变,带来的不只是港口本身的变化,日照市临港工业也正借势大步前进。该市投资12亿美元建设的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负责人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们选中日照,就是因为看中了这里的港口优势。”日照港的发展带动冶金、液体化工、木制品加工、浆纸等临港工业产业的大发展,其中投资过亿元的38项,过百亿元的2项,已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临港工业项目12项,日照市已经初步搭建起大型临港工业的框架。
同为竞争对手的青岛港,在做大港口产业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更早。作为百年老港,青岛港似乎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常德传意识到,作为国家五大外贸口岸之一,青岛港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跳出老港区,到胶州湾西海岸发展。尽管从2002年起的老港区搬迁,承受着世界上诸多港口搬迁后没落的压力,面临着货主和合作伙伴的质疑甚至抵触,但正是这种前瞻意识和超前战略的选择,激情西进之后的青岛港在前湾新港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三国四方合作,新航线的开辟,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青岛港由此具备了建设中国北方航运中心的魄力,也在今后几年世界性集装箱枢纽大港的竞逐中抢得了先机。
从清代的“瑞蚨祥”、“便宜坊”、“四大堂”、“八大楼”,鲁商、鲁菜就威震京城,到现代的如海尔、海信、青岛港、张裕等“山东势力”崛起,或跨出国门远征世界,或超越自我屡创奇迹,让人刮目相看。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孔子后面还有下句—————“游必有方”。用现代经济思维来理解,“游”是一种商业精神,是一种闯荡天下的气魄。这也是与山东同样是大企业林立的沈阳,需要学习的一种气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