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在中央部门财务负责人审计研讨会上说,国家的财政资金主要是纳税人通过税收的形式向国家提供的。政府用这些钱,怎么花?为什么这么花?必须向纳税人有一个交待,唯一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在不少国家,书店里都可以拿到预算的详细情况,每个部门多少,为什么这么多,当然涉及国家机密的除外。 (《人民日报》11月14日)
我国有关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每次开人大会议均作为机密材料,在开会前才发给人大代表,会议结束后很快又收回。代表很难深入了解,广大的纳税人更无从知晓其中内容,、很难真正对它进行有效监督。
政府从人民手中取得收入和把收入用于人民的财政收支计划,即政府预算,就应该让人民知道,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政府预算向人民保密,主人不知道仆人如何花钱为主人服务,社会公众就无法监督,政府就容易为所欲为地使用纳税人的钱,从而产生各种问题。
首先,预算保密不利于提高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财政资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分配应该公平合理,可是,当前我国的预算分配却存在着较多不公平不合理之处。2005年国家审计署对财政部具体组织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进行审计,发现中央部门的基本支出水平有不合理差异,有的基本支出人均水平在不同部门间高低相差10倍以上。
其次,预算保密容易在预算执行中产生分配不公和腐败。在人大通过了公平合理的政府预算之后,如果有政府部门采取非法的手段来执行预算,就会产生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配不公和腐败,从而引发社会矛盾。我国虽然从2003年开始刮起了“审计风暴”,但直至2005年,审计结果依然触目惊心。为什么每次审计之后,各种问题还是屡审屡犯?这说明,政府预算不公开透明,只靠审计部门和人大监督政府预算,其效果是很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算执行违法和滥用财政资金的问题。
分配公平合理是和谐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富不断增多,但是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其原因与分配不公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政府预算公开了,预算监督的主体就不再限于人大和政府部门,而是扩大到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都来监督政府预算,亿万双眼睛盯着政府如何花钱,把违法违规行为放在媒体“曝光”,就会对政府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制约政府的花钱行为,从而有效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分配不公和腐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适时推行预算公开,除了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而需要对外保密的少量内容外,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都应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这对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