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占多数涉足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
本报讯市教委昨日透露,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渠道之一,这种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达到10%左右,仅去年我市办理个体工商户的毕业生就约5000人。
前晚,重庆工商大学专门邀请了25岁、40岁、50岁的创业成功人士,就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一次深刻对话。据透露,5000个大学生老板里专科生占多数,从事的行业有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以及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
创业资金的多少决定了大学生投资的方向。批发、服务等行业投资小,经营方式灵活,所以创业者最多。
前年开始,市工商局就出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优惠政策。据了解,凡当年毕业的大学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央视《新闻会客厅》讲述重庆学生创业故事
刘琦开的故事没有被重庆媒体关注,却上了央视《新闻会客厅》。这位25岁的青年说,大学生创业的捷径之一是互联网:“这绝对是采不完的金矿。”
刘琦开的父亲是生意人,从小就把做小生意的进账,留下家里花销后交给刘琦开保管。2001年,刘琦开考入重庆工学院。大一寒假,学市场营销的他留在重庆做市场调查。大三寒假,又到上海浦东一家外贸公司打工,哪怕打字、复印、送文件这样的杂活,都认真去做。接着,公司见刘信心十足要接生意,就把最不好做的钢管外贸给他。刘在网络上寻找到新加坡一家企业,第一次就拿到三千多元提成。
两个月后,他决定成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可注册公司首先必须解决资金和进出口权的问题。他来到汇丰银行驻中国总代表处,几经周折终于见到银行经理。
刘琦开至今记忆犹新:用英语自我介绍后,翻开计划书陈述,语速非常快不给对方插嘴机会,一个小时的话20分钟说完了。离开时,他获得了百万美元投资。一段时间后,就为几家工厂签下百万美元订单。
外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刘琦开却不满足。反复思考和调研后,他建立了“中国大学生门户网”,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回访首个大学生老板如今北京打工
本报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报道过的我市首个大学生公司,最后走向了破产。记者昨日联系上当时的大学生老板孙钢,如今他在北京打工,成为北漂一族。
孙钢创办的银升信息文化有限公司,当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2002年6月,孙钢和两位同学举债50万元创办银升时,他只是重大四年级学生。公司主要做大学生素质培训、联系实践基地、提供打工机会等。一年后,由于人际关系和与合伙人的分歧,公司倒闭并欠下18万元债务。
离开重庆那天,记者在两路口露天茶馆,请他吃了碗番茄鸡蛋面,那时他还踌躇满志:“下次回来请你吃海鲜。”
孙钢昨日告诉记者,自己失败后来到北京,身上只有8元钱。先后有两个老板为他投资办公司,但都因前途不理想而作废。
今年,他决定开始打工,投身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做项目经理,负责一个部门的业务开发。他说,当初和他同期创业的人,现在运行都比较艰难,少数还在撑。“我不后悔,就当交了MBA学费,把债还完还会考虑创业。”记者何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