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安仁古镇,别有一番味道,没有城市的各种纷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是平凡而不张扬的。他们彼此和谐相处,似乎从来就不明白什么叫“心眼”,那种朴素的民风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早上6点,小镇苏醒,卖豆腐、卖早点的吆喝声,汽车的喧嚣声,其中夹杂着挑着两大担刚从地里摘来的新鲜蔬菜的小贩和旅行者匆匆的脚步,小镇的古街沸腾起来。
每隔一段距离,
就会出现一条更窄更深的弄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走进安仁,它的幽静与从容,总是让人觉得也许她真的该属于浙江或江苏,才更符合她的气质。据当地人讲,小镇原先十分繁华热闹,是方圆几十里惟一的集镇,每逢赶集,便商贾云集。古镇虽然不大,但在民国初年却有当铺、茶楼、酒肆,是大邑东南重镇,古镇的居民平时务农经商、闲时饮茶聊天,生活清静而悠闲。
漫步在古镇街头,狭长的街道、幽深的巷子,连排的木板铺面,给人以寻古探幽的欲望。木板铺面是川西建筑中很常见的,只是在房檐下还挂着晾晒的玉米等应该是农村才有的景致,没想到在镇上也有!
树人街是有名的“官街”,短短一条街上竟聚集了包括刘元瑄公馆在内的8座公馆。街道两边,树下坐着纳凉和闲谈的三三两两的老者,见证了这个小镇经历的风雨。他们额头的皱纹是小镇岁月年轮的写照,他们不时地用爽朗的声音,给你讲述曾经发生在小镇上的一些奇闻轶事。淳朴的居民,安然享受历史留给他们的一切,理所当然而又自然而然。
小路两边都是砖木结构的老屋,斑驳的墙,褪了色的门窗,显示着小镇的沧桑历史。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条更窄更深的弄堂,向纵深处延伸。探头望去,幽幽的小巷里没有一个行人,安静得有点神秘,神秘得让你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敲开一扇大门,
在久经风雨的院落中探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过树人街以后,就到了象征要“富裕人民”的裕民街了,摄影家、发烧友在这里如鱼得水。时值深秋,微风渐起,但小镇依然平静,这份静,让人不由得也跟着缓下脚步,心也随之安静了。
裕民街的建筑形式极为独特,当时最西化的安仁中学就在街口,而街的尽头还有一个戏院。街面不宽,却正因这份略微的拥挤而显得商机盎然,每天熙来攘往,人声鼎沸。路面铺着石板,街道两边的树木掩映着活动木门的商业铺面,铺面大多是前铺后院的形式,铺面后是并列两间的住房,住房带有玻璃天窗的屋顶,几个铺面的后侧统一围成一个小院落。
行走在街道上,忽然会看到某个深掩着大门的神秘院落,那就是零星隐藏在街道上的公馆。单从大门精美的石刻和厚重的木门,就能感觉到里面的主人曾经是何等的尊贵。当然,他们已经远去,消失在历史的星河里。取而代之的是当地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
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敲开一扇大门,新的主人会热情地招呼突然的造访者,任凭你在久经风雨的院落中带着惊叹的目光自由探寻,而那些融合了中西韵味的门和窗,那些结满果实的柑桔树和柿子树,那些在墙壁上肆意侵略的爬山虎,都会告诉你它的与众不同。
唤起童年记忆,
那是妈妈手纳的黑灯心绒布鞋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岁月掩不住爹娘淳朴的笑容梦中的姑娘依然长发盈空———罗大佑《鹿港小镇》
长期从事安仁研究的吴宏远说,从1938年开始,古镇先后建成了天福街、吉祥街、维星街、裕民街、树人街、澄平街等6条街道,街区总长2000多米,街名主要源于对镇子的良好寓意和祝愿,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
古镇最有名的维星街,来游玩的人不多,街全长260米,有前店后居的铺面98间,而且都是左右对称的小楼。街上,不仅可以看见卖叶子烟的老人,还能听着“嗒嗒”的老缝纫机声音。有年轻的媳妇坐在街边,为家里的老人做手工布鞋,于是感觉又回到了童年,妈妈熬夜手做的黑灯心绒布鞋,穿着舒适轻盈。
抬头望去,是飘摇着的统一的蓝布店招,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街头一家手工作坊制草鞋店,店主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太婆,祖传的草鞋机现打现卖,价格从2.5元到10元不等。婆婆说,这个小店从6月下旬开张以来已经卖出了3000多双不同样式的草鞋,目前她正在和镇子上的其他大爷、太婆,开发草垫、草墩儿等具有川西传统的系列手工艺品,“一位北京游客还专门到我的店里买了一些样品,准备以后订货……”
古街悠长,一眼望去看不见头。听尾音浓厚的安仁语,款款风情,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青石板路,蜿蜒老街,黑瓦白墙,安置在这一派古色古香之中,简洁又不失大体,平凡却不落俗。
他们不被打扰,
心安理得过着自己的日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从维星转身,就是现在古镇最繁华的仁和街,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安仁最早的街,于此光顾的也大多是镇上的当地居民,是镇上最为宽阔的街。据说,这是刘湘在1923年耗时1年建成的,为刘湘公馆到古镇中心街万年台的通道。
仁和街上,都是清一色的木结构房屋,一楼一底,高低错落。左右两旁,或木底隶书白字,或黑底楷体绿字的各式特色仿古店招同木板门、雕花小楼一样好看。远处古街上,三五成群的游客一边品尝着糖画、麻糖等特色小吃,一边领略着古镇神韵。
有的店铺门口放了尊石磨,没用的时候就成了一道古老的风景。用手轻扶把手,石磨就跟着发出“嗡嗡”的旋转声,老板走出屋来,热情的介绍,说她引以为豪的石磨豆花就出自这口磨,点出的豆花既绵又嫩,能吸引很多回头客。
安仁的石磨豆花是出了名的。在夏天,客人们纳凉聊天,看着新鲜的豆浆从石磨口鱼贯而出,一股浓浓的豆香味就会扑鼻而来,甜甜的令人寻味。
街道阶梯上的青石,皱纹和边缘棱角早被磨去;青石质的房檐台上,布满雨水滴打的小坑,记录了古镇的沧桑。步行在老街之上,你甚至可以走进一座已经无人居住的古老民宅,去欣赏和感受那些古老的天井、木墙、水缸等。
顺着小镇往下行走,可以看到很多遮天蔽日的大树,而这些大树的阴凉之下往往都会聚集着一些闲散的当地人,有纳鞋底的妇女,也有打牌的男人。看到这些老房子里日复一日的生动画面,你不得不惊奇,他们可以不被游人的目光打扰,在外人杂沓的脚步里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早报记者侯林利摄影蒙明国
链接11版
《选址安仁“木匠教授”要开琴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