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15日讯(通讯员 韩志建 马双军记者权立通)虽然是初冬季节,但是每天早晨,烟台开发区金沙滩海滨仍然会引来数以百计的健身族。自打儿子到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上班,退休干部张红歧每年都要来烟台度假,今年老人索性在开发区蔚蓝海岸买了房子。 张大爷说:“这样我可以天天呼吸海边的新鲜空气,开发区工业发达,可没想到天还这么蓝,水还这么清。”
招商拉得下脸,发展把得住关,作为全国城市型循环经济的典范,烟台开发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硬杠杠就是“环保不过关什么都免谈”。
用水量大的项目不上,耗能高的项目不上,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项目不上,烟台开发区的招商“三不上”原则坚持多年如一日。今年,该区又严格实施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单位产出的能耗达不到国内同行业平均值的,坚决不上。环保部门反映,连有的跨国公司也被这些门槛挡在外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项目来。“门槛”虽高了,但这里的一流环境、优良服务却受到外商的青睐。今年前10个月,落户烟台开发区的外资项目,仅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就达18家。
万米金沙滩、万米海防林,是烟台开发区的“绿色名片”。建区以来,烟台开发区人一直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着这张名片。数千家企业濒临大海,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耗水量,并且保证废料和污水不排入海中,至关重要。为此,烟台开发区推行“给水、污水、中水3条管线统一配置走线”的建设方案,不仅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而且实现了水资源的“闭路循环”。记者登录国家环保总网站获悉,自今年6月1日以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发布海水浴场水质周报18期。在全国16个沿海城市28个海水浴场中,烟台开发区海水浴场水质始终保持优良,达到了《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一类标准。
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否,关键在人。为把住环保关,烟台开发区推出了考核干部的“绿色”标准,只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环境效益”的干部,不仅在年末考核中不会被评为“优秀”或“合格”,而且视情况会被予以诫勉、降职或免职。
“硬杠杠”保住了“金招牌”。烟台开发区GDP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连续6年列全国54个国家级园区前列,不仅在山东省率先通过了ISO14000国家示范区认证,而且被联合国环境署和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金沙滩海滨也在今年4月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