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苗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苗族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解决了农村的问题,就解决了苗族整体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苗族正处于最有安全感、最有发展希望的时代。 苗族群众的生活,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而越过越好,越来越充满希望。但实事求是地说,经济贫困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不少地方的苗族妇女、儿童,长期在城市拾荒;某些村寨的苗族村民以卖血为生。所以,立足实际,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各种困难,是我们最当紧的事情。要彻底解决苗族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靠苗族自身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依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外部力量的巨大推动。有了各个方面的支持,再加上苗族自身的不懈努力,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苗族来说,是一个加快发展步伐,迅速进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奔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一切有民族责任感和发展紧迫感的苗族人,全体有知识、有智慧的苗族人,都应该投身进来。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的精神很明确,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如何聚集苗族村寨自身的力量,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如何对接和配合外部的推动,乘势发展?我们必须搞清楚。凡在农村工作过的同志都应该知道,苗族地区的村寨,工作有其特殊性,比较难做。这种特殊性的形成,除了一般意义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之外,集体意识、共同富裕意识、组织意识淡薄,也是比较直接的原因。例如外部支持资金修建一条进村的公路,需要村寨的人投工投劳,许多村寨就办不到。为什么?任务落实到人的时候,人们会为小利益扯皮,闹不团结。困难和利益分摊不均匀,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人们宁可大家一起吃大亏,不可自己吃小亏。这不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问题,还是集体、大局意识缺失,是村寨自我管理、自我运作不到位的反映。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内部条件和动力,不可小看。实际上,我们的村寨里面,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苗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必须取得进展。所以,要围绕“20字总要求”,大力开展务实而有效的工作。努力发展生产,切实搞活经济。“生产发展”是“生活宽裕”的基础,更是农村稳定的保障。苗族村寨最基本的发展要求,就是要确保有饭吃。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苗族地区的某些村寨,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局部区域的问题甚至还比较大,解决起来比较棘手。例如西部方言区苗族的不少村寨,吃粮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仅仅发展生产这一项任务,就有不少工作是“欠账”的,要“补课”。一是要改善生产的条件。苗族地区的农村大都山高耕地少,土地零星破碎,群众贫困程度深。绝大多数耕地不能机耕,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牛耕,只能用锄挖,耕作条件极差。同样的生产面积,劳动强度要高于平坦地方的若干倍,加上土地的肥力低下,生产投资严重不足,高强度的劳动换不到等价的收入。所以,勤劳的群众付出了年复一年的艰辛劳动,总是不能致富。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依靠国家在水、电、路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大投入,要依靠外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二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导致苗族地区农村生产收益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群众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总体上相对落后。这种落后不仅体现在运用最新种植技术方面缺乏主动性,更体现在有效的传统知识不能同新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实用性很强的生产技能,实用型人才太少。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提高生产的积极性。辛勤不能增产,增产不能增收,使得一些群众放弃了对土地的希望,转而去从事根本没有技能基础的工作。例如某些苗寨,不少家庭放弃土地,去广东、福建一带,给人家管理果园,或是做菜农,一个月挣三四百元。贫困农村没有种地积极性,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据调查,现在的一些偏远山村,青壮年基本上走光了,只剩孩子和老人留守村寨,田土荒芜,老人无人关照,孩子无人管理。这些是不和谐的现象,是必须解决的新问题。不仅要鼓励一部分劳动力走出苗寨,去外面打工挣钱,也要鼓励一部分群众立足家乡,就地致富。群众能够依靠土地增产增收,是保证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稳定的重要发展方式。很显然,要想让群众就地致富,除了大力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搞活经济。搞活经济,对于苗族群众来说,可能比发展生产的困难更大,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更多。极其突出的问题,是商贸意识淡薄,经营渠道单一,管理技能水平落后,个体和群体的竞争力都很差。在这个方面要有突破,一是要切实加强引导,更新生产观念。要引导群众从单一的“为自己生产”,逐步转变为“既为自己生产,更要为市场生产”,把自己能够利用的土地、时间和力气等要素,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资本,加以经营和管理,生产出质量好、数量多又不愁市场的优质农产品。二是要加强经商意识的培训,提高经商的积极性。商业对人的能力训练和素质提升,往往比扫盲和种植技能方面的培训,更具有直接的效果。要着力培养农产品经纪人,培养半农半商、亦农亦商的新型农民,通过他们在村寨里面植入实用的商贸意识,逐步改变完全依赖土地的传统观念。三是要大力培养城镇建设需要的各种新型匠人,提高亦农亦匠的人口数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农村有手艺的匠人,谋生能力相对比较强,他们往往是民间的精英。民间精英多数是掌握传统文化并能够在社区发挥影响的人。要尽可能地发挥村寨能人、寨老、匠人、艺人等民间精英的作用,通过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依靠技艺谋生,并在谋生过程中形成新的技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不要把新农村等同于新村庄,以为只要硬件设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农村的目标就实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针对苗族地区的实际,加强文化建设,一是要切实解决“文化低保”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村寨往往建造在山上,孩子上学难,不少寨子的群众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要等到赶场的日子,才能搭城镇的人分享一下,基本文化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这种状况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例如,他们不能利用电视的“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往往会耽误耕作和收割,造成损失。他们的经济本来就非常脆弱,哪怕遭到的损失只是几十上百元,打击也相当沉重。这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条件和渠道保证先进的和健康有益的文化及时到位,占领阵地,一些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文化在某些局部区域充斥,严重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所有苗族知识分子,在职和不在职的干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人,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影响,努力创造苗族村寨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二是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最近一两年提得很响。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的力度之大,在贵州的文化发展史上是很少有的。这是苗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大好机会。苗族地区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外面的人们很有吸引力。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苗族地区有独特的优势。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努力探索适合于苗族地区实际的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和发展模式。黔东南的西江、郎德和南花等村寨,利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记工分的方式,办乡村旅游,既吃“大锅饭”,又搞“自留地”,办得很活,也很好。他们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可以在苗族地区或更广的民族地区推广。这是我们从文化发展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破题的有效形式。三是要加强文化创新,适时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有没有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有没有竞争力,在于它的文化能不能提供持续创新的动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层,并抓紧办好三件事。首先,要创新传承方式,把古老、珍贵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传承方式很脆弱,一旦某些老人去世了,就失传了,必须抓紧抢救。其次,要创新利用各种方式,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各种有效渠道,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宣传出去,使我们的文化产品形成品牌,走出苗区,走到全国,走向世界。应当认识到,苗族要实现和谐发展,要在未来立足,文化一定要“走出去”。第三,作家、诗人、歌手等各个层次的艺术家,要满怀激情地大力创作,生产出大量体现苗族人生存智慧、生活信心和精神品质的文化精品,鼓舞群众,赢得荣誉,铸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独具魅力的苗族文化,提升整个民族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坚持不懈自力更生,积极配合外部推动。苗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内部动力的作用,更要依靠外部推动。内部能动与外部推动,密切配合,才能提高一切工作的有效性。一定要从精神状态到村寨管理能力,形成成熟的条件,随时对接外部的推动,配合各种项目的有效开展。为了主动地、积极地和有准备地配合外部推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外部有没有发展项目投入,都要调动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根据党中央的“20字要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干起来。只要我们“一不等、二不靠、三该要的就积极取要”,打好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党和政府以及外部的各种支持,迟早会倾向我们。在发展的“硬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苗族地区更要注意加强发展的“软条件”建设,要用蓬勃的建设热情、发展干劲和奋斗意志,“打动”外部的力量,吸引外部的力量,迎接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干部和群众,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尽其所能,合力打造苗族地区充满平安、和谐、进取的发展环境。
苦干实干
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而不是发出一些空洞无物的声音,我们务必扎扎实实地干。任何事业要获得成功,都需要苦干实干。这是所有干事情的人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要做到真正苦干实干,是比较困难的。多少人提出苦干实干,并不是激励自己,而是激励别人,也就是说,不是自己要苦干实干,而是希望别人苦干实干。那种做法不是我们的作用。既然对于我们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就没有理由“只动口、不动手”。一定要深入到村寨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一定要到群众中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给群众出点子、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发挥积极作用。要把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作为最崇高的事业,要把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要把苦干实干的风尚锻造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品质,成为我们民族新时代的文化特征。苗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而光荣。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民族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心,抓住机遇、立足实际、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朝文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