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会诊国内高等教育中的跟风现象
明明当初选择的是热门专业,可为何毕业时却遭遇就业难?问题也许就出在“热门”二字上。这样的一问一答,出现在昨天举行的中国工博会科技论坛之“院士圆桌会议”上。面对听众的提问,与会院士为国内高等教育中的跟风现象现场“会诊”,结构失衡、近亲繁殖、专业无序等问题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共同关注。
别只盯着那3
%“创新人才不仅仅是博士、教授、CEO,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也不愧这一称号。”说起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忍不住想起自己读大学的时候,不少高校都定位为“工程师的摇篮”,而现在这样的口号很少能听得到了。让朱清时记忆深刻的是,在一次“211”评审中,专家建议某著名理工大学能举起“工程师的摇篮”的旗帜,但最终该校还是没能鼓起勇气。
由此,朱清时觉得一股攀比之风正在高校中盛行。比如,一升为本科就想争取硕士学位资格,有了硕士学位资格又要力争博士点,且都要办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于是,全中国的高校都去挤那一座独木桥了。
对于高校间的结构失衡,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的表述更加风趣。他说,常听说某某高等学校升为本科,全校欢庆。但其实,高等院校好比是一支乐队,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各司其职,高职、研究型大学都很重要。“如今,‘小提琴’升为了‘钢琴’,这完全是两码事嘛。”杨福家指出,美国高校中,60%都是高等职业学校和社区大学,研究型大学只有3%。如果大家的眼睛都只盯着那3%,出来的学生找工作就难了。
优等生为何学烹饪?
1998年,我国约有高校1000所,到2006年增加到2300所,但2000多所高校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时的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如今,有四倍于1998年时的学生在学和当年同样的专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会上,朱清时列出的数据发人深省。
除了专业设置雷同,朱清时认为,目前高校课程内容过时、老化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学生们上课提不起兴趣。而在英美等国,课程由学生自行设置,尽管不如国内这样系统、全面、完整,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便学到老也无法真正做到全面。
接过话茬,杨福家举例说,美国有位高中生,成绩足够进哈佛,但他选择了美国烹饪学院。要是在国内,这是不能理解的,但在美国很自然。所以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梦想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末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校长向青年们袒露了内心的希望:“如果有一天,一半以上的高中生不想进复旦、北大、清华,中国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好。”
本报记者任荃 实习生王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