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周扬天宇金陵晚报报道沉睡600年后,一只破碎的明代瓷碗和一堆其他的瓷器碎片一起,在明故宫西侧金水河清淤时重返人间。瓷器收藏家杨明生在淤泥中捡到了这只破成数片的明代瓷碗,他一眼从众多的碎片中“认”出了这只碗的与众不同:碗上的图案非常像郑和宝船。 经过数年的研究之后,杨明生邀请了江苏古陶瓷研究会的一位专家,根据他研究的宝船式样,将瓷碗上缺损的一小部分修补了起来,并补画上了缺损的一部分宝船船帆。“我认为这就是按照郑和宝船的原样做的。”杨明生说。虽然这只是杨明生的一家之言,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郑和宝船”出自御膳房
打开层层包裹,杨明生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锦盒中取出了他所珍藏的瓷碗。“看!这就是郑和的五桅宝船!”杨明生指着碗上的青花图案说。果然,这只看似普通的明代瓷碗上绘制了一艘郑和宝船:船成龙形,船头和船尾都高高翘起,船上的帆则被风鼓足了劲,好像正在大海中航行一般。船身周围则是传统的海浪、祥云的纹饰。“这件瓷器经过专家鉴定是永乐年间的青花,并且是介于官瓷和民瓷之间的。”杨明生介绍道,这只残碗虽然不像明代中期的瓷器那样精致,但是在明朝建都南京之初,宫廷的瓷器并不像后来那样要求得非常严格,经常会混杂着一些中上等品相的瓷器。而且瓷碗上宝船图案的用料及绘画都和其他民窑瓷器不同,更像是以御用官窑为蓝本制作的。最关键的则是这只碗出土的地点——明故宫西侧金水河附近。那里在明代初年曾经是光禄寺,光禄寺在明清两代负责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食,说白了就是清宫戏里的“御膳房”。在这个青花瓷碗出土的不远处还发现了“南光禄寺”的碑额。能够在御膳房出现的瓷器碎片肯定是当年宫中所用,杨明生据此推测,这只瓷碗上的宝船图案很有可能真实反映了郑和宝船的面貌。
石膏修复“郑和宝船”
有了这样的推测后,杨明生便立刻开始查找有关资料,并且多次去看了当年宝船厂的作塘及出土舵杆。“查了资料、看了实物后,我更坚信碗上画的就是郑和船队中的五桅帆船。”杨明生说。经过和古船图的比较,他发现这只船的形制是非常适合下海航行的“福船”。而已经被考古队确定了规模的宝船厂六作塘,完全有空间制造这种五桅船。还有就是在六作塘中出土的船舵也是能够安装在这种五桅帆船上使用的。确定了碗上帆船的式样后,杨明生就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尝试修复这只破损的碗,其中最难的就是按照原样把缺损的宝船画出来。为此,杨明生和古陶瓷研究会的一位专家一起研究了古船图样,考虑怎样最大程度上还原碗上的郑和宝船。最后,他们决定采用古陶瓷修复工作中的“研究修复法”。这种修复方法主要是为了给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研究古陶瓷提供较好的研究实物,所以通常只需要对器物进行清理,断裂的地方粘接起来,破损较大的地方以石膏填平补齐。“最重要的就是把这只碗补齐,并且补画上宝船缺失的部分。”杨明生指着碗壁上的石膏告诉记者,石膏是完全按照缺损的瓷片的形状塑成的。在修补好之后,古陶瓷研究会的专家又根据古船的图样和碗上宝船的整体效果补画上了缺少的一支桅杆,让这只宝船成为了真正的五桅帆船。
青花瓷碗或为郑和造
郑和宝船为什么会被画在御膳房的碗壁上呢?杨明生分析道,这和郑和曾经在南京任要职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仍然是留都,留都的守备兼领中军都督府,掌控南京一切留守防护之事。其中,外守备与协同守备按惯例以行伍出身的公、侯、伯爵出任,而内守备则由内臣出任,也就是守备太监。郑和就是首任南京守备太监。他不但握有相当大的兵权,而且还负责维护南京的宫殿,负责大报恩塔的扫尾工程。当然,内宫中的一切事务也全部由这位守备太监一一负责。“郑和作为守备太监镇守南京是在永乐年间,而这只青花瓷碗也已经被专家断定为明代永乐年间。”杨明生告诉记者,明初青花仅只洪武、永乐两朝,而且虽然这两朝的青花瓷碗较像,但是专家们已经有成熟可靠的方法来辨别了。洪武的青花瓷碗保留了元朝青花瓷碗的部分式样,通过放大镜可以发现洪武年间青花的釉面气泡稀松。而永乐时期的瓷碗则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杨明生判断这种带有宝船花纹的青花瓷碗很可能是郑和作为南京内守备时督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