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产生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的差距,实质上也就是人口质量的差距,而决定人口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背后,是城乡居民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
构成我国教育基础部分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目前义务教育在投入上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以2001年的数据为例,小学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城市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初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城市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这种差异,造成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比城市学校要差很多,导致农村儿童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在高中教育阶段,城乡差距更大,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升学率要比城市低得多。
由此可见,教育差距是我国城乡之间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正是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人口素质上的巨大差距。随着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口素质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带有根本性。鉴于教育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尽快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从而为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
缩小城乡教育方面的差距,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前些年,有人根据我国内需不足而银行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情况,提出大幅提高教育收费并将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建议,以使居民将储蓄存款用于教育消费支出,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政府教育投资长期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收费又大幅度上升,沉重的教育负担就落到普通居民身上。在我国许多居民家庭中,子女教育已成为最大的支出之一,为子女教育存钱有时甚至成为储蓄的第一动机。因此,这种建议从短期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从长期看则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它使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增强储蓄意识、降低消费意愿。在多数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居民在教育方面的负担过重,不仅无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而且会减少一些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农村而言,多数农民家庭收入不高,贫困家庭仍然为数不少,所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势必会造成因为穷而无力上学受教育、因受教育程度低而更穷的恶性循环。可见,教育产业化既不利于提升整体教育的水平,更不利于缩小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差距。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支出理应主要由公共财政来负担。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娱乐、文化、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较大,但其中主要是娱乐和文化支出,而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小。其中,法国最低,占6.52%;美国最高,占21.7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财政负担的,真正需要居民自掏腰包的部分并不多。
教育贫困是导致发展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可喜的是,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已被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关键是,真正把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农村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和提高,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